四方路往事
一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秀丽城市,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洗礼,已俨然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繁华的街道,如织的商场、川流不息的人群……。
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环绕下,人们又开始寻找那些专属于老青岛的元素,重新拾起逝去的岁月和年代已久的记忆。
四方路,这条不足600米的百年老街,却是一条让人怀旧的路。四方路是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一直是一条市场马路,汽车无法行驶。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退路进室,汽车才可以通行。它东起济宁路,经过芝罘路、易州路、博山路、潍县路至中山路。
这里以前是人口最密集的老市区之一,也是店铺毗邻的商业区,路西头是青岛知名的商业街中山路,北边是即墨路小商品街和海泊路穿戴精品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还在那儿的服装店订制了一套藏青色的呢子中山服,后来兴起西服,中山服也就束之高阁了。
西头对面是春和楼,往前一走是知名的劈柴院小吃街,南边是黄岛路菜市场、肥城路水产市场。这种特殊的市井环境,很适合百姓居住,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一度成为年轻吃货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上世纪20年代,这儿属于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居住条件比青岛区差得多,如自来水不是接到各家各户,而是在黄岛路口三角地那儿修了个公共水栓,老百姓叫它“水龙池子”,人们用扁担挑着水桶去接水。后来,自来水才逐渐入户。
当然,这比岛城那些棚户区要好的多,岛城许多平房棚户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自来水才开始入户。
黄岛路口“水龙池子”取消后,三角地变成了小市场。一些街头卖艺,拉洋片的、变戏法、耍猴之类的艺人在这里表演,1949年青岛解放后这里建了一处菜店。现在成了多家经营海鲜的小商店。
以前四方路上很多院落没有下水道,上厕所要到外面去,博山路口建有一公共厕所,青岛话叫“大茅房”,时间长了,大茅房竟成了地标性的名称,上世纪30年代,青岛报纸的一些广告里,还经常出现大茅房,如瑞芬茶庄广告上的地址就是:“四方路大茅房对面”。
瑞芬茶庄位于四方路43号,可谓历史悠久,茶庄创办人之一,金云筝先生,传说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宗亲,也是最早进入青岛的浙江籍商人。当时一个外地茶商能在青岛站稳脚并不容易,除了应对官商,还得忍受地痞的骚扰。
那时,小鲍岛有个外号叫“镇鲍岛”的地头蛇,专门欺负外来客商。1930年的深秋,他们到瑞芬茶庄闹事,堵在门口不让客人进店买茶,金云筝要给他们拿银子,恰巧小儿子回来,见此光景,抬腿一脚踢断了“镇鲍岛”三根肋骨,从此再没敢上门。瑞芬茶庄由此不忍强暴、不受欺压、诚信经营的名气也传开了。
四方路作为老青岛的商业街,既有瑞芬、源祥茶社(高密路上的泉祥1955年也并入瑞芬),又有老天宝银楼、老庆和银楼以及新生园熟肉店等著名老店。新生园以烧鸡、熏鱼、酱牛肉、猪头肉而闻名岛城。30年代四方路上还有三义楼(27号)、便宜坊(51号)等中式餐馆,四十年代后期的新亚饭店(72号)西餐馆,也小有名气。
四方路、中山路交界处以前有一家银行叫明华银行,它是我国近现代实业家张絅伯筹建的。
1923年,张絅伯经北京政府财政总长李思浩介绍,来青岛筹设明华商业储蓄银行分行。总行设在北京,此时天津、上海已设分行。青岛分行建成后,张絅伯经营了7、8年的时间,业务迅速发展,吸收存款最多时达百万余元,位居当时私营银行之首。
1931年,明华总行改设上海,张任总经理。但明华的业务重心仍在青岛,张兼任青岛分行经理,来往沪、青两地。
上世纪30年代张集资30余万,拉入合伙人建造了东海饭店,饭店由英国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扇形。楼高7层,外观呈淡蓝色。为外国人在青设计的最早的具有现代化主义风格的大型公共建筑,曾是青岛市最大的假日型饭店。
内有健身房,餐厅、舞厅、咖啡厅,辟有专用海水浴场,客房均可观海。楼顶平台南部为露天影院,北部为舞厅,因位置优越,三面环海,一度被称为“东亚一景”。
1934年在全国工商业不景气的浪潮冲击下,明华银行和东海饭店岌岌可危、频临倒闭。时为中央财政正谋趁机控制青岛金融,见危不救,日资银行则施展手腕落井下石。
1935年5月,张支撑不下去了,明华银行和东海饭店同时宣告破产清理,折价清偿。其倒闭案同时波及北京、天津、上海的明华银行系统,上海的数家钱庄因此被关闭。
明华银行倒闭后岛城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曾在四方路上放声痛哭,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转眼就没有了。1937年抗战爆发,张絅伯在青岛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迫携家眷从青岛迁返上海,一头扎进了他的钱学世界。后著有《钱币概论》,被视为国内研究清钱的名家。
四方路、易州路交界处有一家“苟不理”包子铺,解放初公私合营叫易州路饭店,主要经营包子,虽然不是天津正宗的“狗不理”,但味道也不错,顾客也很多。不久它南面又开了一家天津包子店,叫“津津社”,为了与苟不理开展商业竞争,还在报纸上征求对联,以造名声。
据侯修圃先生介绍:解放前这座楼叫平康五里,妓女院。1984年他与市委研究室的张嘉木去饭店蹲点,建议承包,另辟新径。此后,他们派人去天津学习,开了苟不理包子铺。
解放前四方路妓院附近有一个专治性病的健美诊所。韩风岚开了个四方诊所,韩医校毕业,1936年在海泊路拐角开新亚大药房,男护士姓刘。抗战胜利后,他们到四方路大茅房斜面开疗所,进口一批盘尼西林,给妓女治病。
四方路还是岛城为数不多的年货市场。每年从农历腊月初八直到除夕上午,这个老街巷里的年货市场贯穿了这里的近10条道路,各色各样的年货分外诱人。
那时,有财神像,黄香,红烛,金银箔,烛台,灯笼,画子,财神对联,桔子,苹果,黑白瓜子,金枣,香蕉,山楂,红枣,花生,黄梨,葡萄干,鸡鱼肉菜蔬,鞭炮等,各种年货应有尽有……集市一直到腊月三十上午才收市。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四方路增加了许多餐馆小吃,如马家拉面、岛城第一家川菜馆、“三角地”的馅饼粥、胖姐烧烤……,它们几乎串起了一代人的美食江湖,在一些青岛人的眼里,当时四方路就是一条美食街。
“川味餐厅”的主要特色菜有两道:水煮肉片和蚂蚁上树。无论店里多忙,这两道菜一定要当着客人的面完成最后一步:在成品菜上浇热油的仪式!令顾客食欲大增。如今小吃、餐馆大都已关闭了。
如今,走在这条起伏的老路上,已寻不到当年的热闹和喧哗,街上有几个冷冷清清的水果摊,行人甚少,静静伫立的旧楼老房,更是多了一些落寞。
其实,何止四方路,就连显赫、繁华的中山路如今也寂然落寞了。随着城市的规划,老城区也许会焕发出青春和活力。中山路、四方路及周边已列入旧城改造计划,不久的将来这里也许会旧貌换新颜。岁月如梭,但那些往事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本文发表于2018年1月,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