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健康与科学实证指导】慢性疾病与打坐禅修
说到慢性疾病,我们首先要确定到底什么是疾病?
首先,我们目前生活的这种状态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那为什么我们觉察不到呢?如果大家都具有某种问题,那么我们就会认为那不是问题。比如:如果大家都长着三只眼睛,那么我们就会认为长三只眼是对的,相反那个长着两只眼睛的人一定是有问题的。
其次,依靠主观感觉和现有仪器作为确诊疾病的依据也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当下的这种状态是局限的,是在用有问题的状态去判断问题,就像让精神病病人去研究精神病一样,自然无法确保最终结果的正确性。所以什么是疾病?疾病是对比出来的,和“正常”进行对照而产生的,正因为我们认为身体的不舒服,比如疼痛、恶心、拉肚子和“正常”的状态不同,在当前的状态下,就定义它为疾病。慢性疾病,就是长期有着和“正常”的状态不同的症状存在,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就定义为慢性疾病。
我们知道,通过睡觉能恢复一定的精力,还具有一定的治病能力。为什么?因为睡觉是一种昏沉的静,能使身体得到一定的恢复,所以睡觉就有一定的治病能力。但得了慢性疾病,想要通过睡眠来恢复基本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昏沉的静”是我们运作生活琐事而形成的,因此这种静从思维内容方面来讲是一种“散乱的静”。这种由散乱而形成的静与我们在工作中的“动”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工作中的事情往往比较重要、比较复杂。正是由于这种静和我们工作中的“动”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这种静并不能使我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不能使我们疲倦的身心得到根本恢复,结果导致我们从睡眠出来后并不会感到神清气爽、身轻如燕,而是很多人往往感到身体困乏,头脑不十分清醒。
相反,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复杂化,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散乱,这样就会越来越昏沉,消耗的能量也就随之越来越大,于是疾病悄无声息地尾随而至。与儿童时期相比,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与睡眠这种昏沉的静相反,“清明的静”是运作特殊思维内容而形成的一种静,与“昏沉的静”不同之处在于“清明的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虽然也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其逻辑性不是非常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往往是我们比较喜欢的,而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清静美好体验的事情,比如绘画、书法等。由于“清明的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能够给我们带来清静美好体验,因此“清明的静”能够引导我们进入清静美好状态。在这种状态我们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休息,这样就能保持健康,有利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还有一种静,是专注的静。“专注的静”是我们的思维处于制心一处的状态,同时在这种状态我们所运作的思维内容不具有逻辑性,比如:我们在心中唯一地、专注地沉浸在对慢动作的观想中。在这种状态我们将完全丧失身体觉受。
完全不使用身体对我们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疾病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科学使用身体导致的。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颗小树,如果我们像小孩子那样整天摇动它,在它上面攀爬,那它一定会枯萎生病。反过来,如果我们完全不干涉它,那它将得到彻底恢复,逐渐长成栋梁之才。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完全不使用身体,那么身体将获得真正的休养生息,这样身体上的各种疾病将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将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健康问题。
那如何才能获得专注的静?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是散乱、昏沉就是走神。我们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理论后,通过打坐等实证方法,才能证到“专注的静”这种状态,使我们的身心获得更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