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不安》:揭示真实的自我,寻找安全感的来源
你有过沮丧或不安的感觉吗?你会对自我的价值怀疑吗?你建立安全感的基础是什么?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所著的《告别不安》一书中提出了这个关于自我与自尊的课题:了解真实的自我,探索内心的不安究竟从何而来,并找到安全感的来源。
所谓'事实',是经由人的价值观到达人的内心的。同样的事实,到达不同的内心时引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有着较高的自我评价和健康的自尊心的人,不太会受到伤害;而自我评价较低、有着病态的自尊心的人,容易受伤的程度往往令人震惊。
加藤谛三的著作:《告别不安》
《告别不安》的作者加藤谛三,1938 年生于日本东京,他曾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就读'教养学科'本科,研究生毕业于同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他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产业精神辅导学会理事。
加藤谛三博士擅长以心理学的论据,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读现代人普遍所关心的问题。《告别不安》这本书正是以这种写作手法来揭示人们“伪成熟”的面具:“做个大人怎么这么难”、“其实大家都幼稚”、“成熟与年龄无关”、“隐藏的撒娇欲是内心种种矛盾的根源”等内容,了解自我价值及认同感,学会坦然接受爱,在心灵最深处发现真正的自我,建立最基本的人生态度——自信、自尊、安全感。
自我的概念:我是谁?
一、自我的概念: 厘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 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士(W.James)曾经对此课题做过广泛且深刻的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关于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重新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你想做个成熟的大人,承担人生的种种,可是却无法回避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的疲惫、压抑和愤怒。你感觉人生就像一张大网,让人透不过气。加藤谛三博士说:做大人,确实很难。
难在哪儿?难,就难在你必须按照别人的要求去生活,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众人保持一致,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是指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W.James)认为自我概念中的'主我'与'客我'是不同的,'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而'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概括而言,'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加藤谛三博士也明确指出:真实的自我与自己所认为的自我之间是有差异的。
了解自我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因为无法了解自己的人,也无法理解他人。
撒娇需要建立在双方稳定的关系上
二、撒娇的欲望:隐藏在人心是矛盾根源
那些在心灵深处渴望撒娇,却对谁都没办法撒娇的人,是最成问题的。加藤谛三博士如是说。
一个人在幼年时的撒娇欲,原本是应该在亲子关系中得到满足的。然而,处于不幸的亲子关系中的人,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撒娇的渴望仍然会留在内心深处并隐藏起来。因为幼年时期没有被温情关爱过的人,无法信任他人的善意,更成问题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缺少了什么。
《告别不安》一书中指出:满足撒娇欲的必要条件是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资格被对方喜欢。如果对对方的好感总是感到不安,撒娇欲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压抑了撒娇欲,并不等于没有撒娇欲,只是他们不敢正视这种欲望而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撒娇欲也是我们人类基本的欲望之一,而一旦内心隐藏着自己也没意识到的撒娇欲,就会出现两极化的矛盾心理。
何谓两极化的矛盾心理呢?
即:在人际关系中,虽然离不开对方,可是和对方在一起就会觉得不痛快;有时虽然和对方在一起很自在,可心情却总会变得低落;这种一直活在既喜欢又讨厌对方的矛盾之中是很痛苦的。
加藤谛三博士认为,一个在父母那里满足了撒娇欲的人,是被父母接纳了的人;而撒娇欲没有得到满足的人,甚至被强制性地放弃了这一欲望的人,是没有被父母接纳的人,他们的自我同一性会变得没有确定性,并在此后的人生中一直会抱着自我不合格感。
心理研究发现:当自我被接纳时,才可以形成确定的'自我同一性'。众所周知,'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的结构主要有五个层面:
1、物质自我
2、心理自我
3、社会自我
4、理想自我
5、反思自我。
在本质上,'自我同一性'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这个人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三、自信和自尊:开始寻找安全感的来源
加藤谛三博士说,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拥有一个不会被他人干涉的自己的世界。
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我们也看到安全感对人的重要性。如果人能够拥有一个不会被任何人窥视、专属于自己的世界的话,就会获得安全感;也只有拥有这种最基本的安全感,作为人的各种机能才能够运行起来,而将精力集中于工作和学习上。
因为当人感到不安的时候,是无法忘我地将精力集中到外部事物上的。一个若是常常莫名地心神不宁,其实他是没有自信的人,没有自信,就无法坦然地生活;越是对自己失望,就越会变得多疑。
在自我概念中,自信和自尊是自我价值感的体验,这涉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的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自豪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
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特别提出了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即:自尊取决于成功,也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少抱负都可以使人获得高的自尊。
一个人要成功或许会遇到许多的制约因素,不是容易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小的成就也可以使我们欣喜不已。
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许多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有位朋友在闲聊中,感慨地说:'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只要能维持现状,好好活着就是成功了。'
的确,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面临无法预料的状况或难处,但自信和自尊应当是我们基本的人生态度,对未来有盼望,也是使人能够找到安全感的来源。
亲爱的朋友,你认定自己是有生存价值的存在吗?你认定自己能够成为被爱的对象吗?其实,这并不取决于别人是否喜欢你,而在乎你是否能够坦然地接受爱,给予爱。
接受爱,也给予爱
加藤谛三博士所著的《告别不安》一书,用心理学的观点从深处挖掘不安的根源,并且针对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及表现行为作了详尽的剖析,并帮助我们学习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治愈心灵深处的不安情绪,重建安全的内心世界,活出自在、真实的模样。
总之,当一个人改变了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也改变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才能说是完成了'心理断乳',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