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先师许寿仁先生 夏本经
一代名医许寿仁先生从业中医数十年,慈悲济世,救人无数。先生高瞻远瞩,早年即以自己的全部精力与财力,倾注于中医人才的培养,至今弟子遍及全省,均已成骨干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先生对中医的建树,可谓大矣!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先生应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疗效极高,内妇儿科,尤为擅长,用药极为巧妙。
先生在世,多次讲述“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启发后学,如开茅塞。本人领悟,临床运用,已收奇效。今特记叙二例,除应继承发扬先生的学术思想外,并借以纪念先生在中医事业中的丰功伟绩。
上病下治例一:黄某,女,48岁,江西制药厂工人,住该厂宿舍7栋1楼,于1977年6月25日就诊。十四年前生第六胎,现月经照常,自两年前起经常头晕,睡眠欠佳,精神疲倦,恶心纳差,腰痛,如起床稍快就摇摇欲坠,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舌苔淡薄,脉虚软,诊断为眩晕,乃水不涵木,肝肾阴虚所致,治宜补肾养肝,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药物: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5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车前10克,牛膝10克,半夏10克。守上方连服50剂,每日服一剂,如遇感冒发热暂停。黄某云:“在服药期间病逐渐减轻,服完药后迄今腰已不痛,头晕恶心均未发过,工作照常。”体会:眩晕一病,如头晕目眩甚至晕厥,在临床上属虚者为多,属于痰火者少。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例患者腰痛头昏,腰为肾之府,故患者肾虚可知,肾为水脏,肝为木脏,肝木必赖肾水滋养,方可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今肾虚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出现眩晕等症。乃取“病在上而求诸下”之意,用六味地黄汤为基础。六味地黄汤,源出于《小儿药证直诀》,功效滋补肝肾,三阴并进,专治肝肾阴虚,兼夹虚火上炎,阴不内守之疾。《医方论》曰:“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补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涩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只六味,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再加性善下行之牛膝,与能导利之车前及和胃止呕之半夏,药证相符,固定此方常服,疗效满意。
下病上治例二:王某,女,47岁,南昌洪都皮鞋厂家属工,住南昌市金盘路158号3楼,于1978年3月18日就诊。自3月16日起,恶寒发热头痛,恶心神倦,口渴不欲食,舌苔淡薄,脉缓软微数,诊为寒邪犯表。用辛温之剂,服二帖无效,反发热更高。后在该厂医务室用西药渐退,尔后精神不振,胃纳不健,口渴怕冷等症,某医先后用党参、当归、木香、白芍、黄连、小茴、川芎、地榆、泽泻、茯苓、山楂、蔻仁、干姜、肉桂等药出入。共服十二剂后,便闭17天不解,用开塞露10余只及灌肠三次,不但大便未解,反觉非常苦楚,腹部高起,坚硬作胀,只进流汁少许,精神疲倦,行步困难,不能端坐及平卧,两膝跪于床上度日,病情重笃,窘迫,舌苔淡黄,脉弦数。遂诊断为大便不通,乃因热结大肠,邪实正虚,治宜通下为主,佐以益气。方用大承气汤加味。芒硝5克,枳实6克,大黄10克,厚朴6克,党参12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二剂内服。外用热水坐熏肛门,一日四次,每次十分钟。治疗与结果:上方二剂,于当日上午十时服第一剂第一煎,十一时服第一剂第二煎,下午一时服第二剂第一煎,三时服第二剂第二煎,五时便意即兴,肛门湿润,解出结粪一块,续用热水坐熏,感觉舒服。至第五日下午解出结粪半痰盂,第六日午夜又解出半痰盂。第七日晨四时再解出粪块十七节,其爱人将粪倾入厕所,如同石块击物之声,尔后患者腹部由膨隆坚硬转为平坦柔软,精神亦振,渐进饮食。体会:大便通畅为健康必要条件之一。作者行医数十年,遇大便不通症最甚者,有达二十五天之久!(已在江西新医药资料1979年第1期报道。)
本例虽十七天未解亦为罕见,当时症状确属危急,故把握时机,果断处理,毅然主攻。“病在下而求诸上”,意为大肠成粪,久久而不排出,宛如盛米之袋,倒米时,袋口被压住致米倒不出来。因受此启发,故在大承气汤中加载药上浮之桔梗,升提下陷之升麻,下中有升,较为灵活。又因病日久,不无虚弱,加党参、甘草以助气,同时外用热水熏蒸,使其内外结合,相辅相成,并打破中药一日服一剂之常规,连续服药,药力迅达,至此使患者转危为安,病家大喜。(原载《纪念许寿仁先生诞辰86周年暨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1990,68~69
)附:夏本经医师简介夏本经,男,1916年生,安徽怀宁人。自幼从师学习中医5年,后又攻读于江西名医许寿仁先生创办的江西中医学校,3年毕业,经过考试领照在南昌等地行医。1951年被南昌市卫生局聘为南昌市中医补习班主讲,1953年在江西中医实验院担任中医师,现任江西医学院二附院主任中医师。数十年来一直担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中医内科各种杂症。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西省委员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顾问等职。事医勤奋好学,手不释卷,虚心求教,博采众方,钻研古训,勤于实践。临床运用应遵循理论指导但又不墨守成规,更应临床变通,灵活应用。在师古不泥古的前提之下,独立,创新。历年来在《广东医学》、《新中医》、《浙江中医杂志》、《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等书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夏本经医师简介原载《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