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60年代末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一道搬入王府井36号楼联署办公后,这座原中国文联的灰砖大楼即成为国内外学界与广大读者瞩目的一个文化舞台,上演着编书、译书、出书,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五彩缤纷的剧目。
近期,中华书局老同事卢仁龙将他准备交付出版的《王府井36号》书稿目录发给我,希望我为此书作序。开始因为尚未拜读具体内容,感觉很难下笔;但看到其中大多数文章的题目,均以曾执掌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人为主,恰和我近些年来思考的一个论题相关,即“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故愿不揣浅陋,勉力撰写短文,充作“代序”。近日刚开始下笔,接作者发来全书电子稿,遂得以边读边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在下面,以求此书作者和其他读者朋友指正。
我1981年跨进王府井36号大楼时,卢著此书中叙及的老一辈出版家张元济(1867—1959)、高梦旦(1870—1936)、夏瑞芳(1871—1914)、陆费逵(1886—1941)、金灿然(1913—1972)均早已仙逝,平日我们只能从一些出版史料中领略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的功绩,因此很感谢本书作者颇费心力钩沉了相关事迹和所做的中肯论述。书里评述较详的商务印书馆杨德炎总经理是我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书中较多述及的傅璇琮先生是引领我进入中华书局编辑岗位的老领导,王文锦、周振甫、李侃、赵守俨、程毅中、陈金生、赵诚、谢方、冀勤等也都是我熟识并钦服的学者专家型老编辑,还有众多与我同辈的书局同事,均是让我获益匪浅的师友。他们的编辑生涯和学术成果,其实每一位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感谢作者以十载同楼、同局的亲身经历,以及他本人1998年后“在体制外从事出版工作”33年间的接触、了解与感受,在书中概要描述了他们在书局的工作业绩,不但使我伴随着回忆加深了不少印象,也使得“王府井36号”这座文化交流、传承、创新大舞台上的“活剧”,被本书饰演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是书还有不少篇幅讲述作者在编书过程中曾联系、访问、求教过的一些著名学者,如任继愈、王利器、楼宇烈、王世襄、杨明照等,也都是我曾亲聆淳淳教诲的大家名师。我于书局在职及退休后返聘工作近四十年,结识并受教的专家学者数以百计,他们都是紧密衔接“出版人”(编辑)和“出版物”(图书)的桥梁,是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大功臣。2011年,我曾写了《感念作者和读者》一文,以纪念《文史知识》杂志办刊三十周年,文中即记叙了季羡林、臧克家、钱钟书、季镇淮、刘乃和、饶宗颐、梅益、李学勤、段文杰等名闻遐迩的前辈,对书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鼎力支持和对出版人的关爱。此书中对商务印书馆杨德炎总经理的叙写是最为翔实的,因为与商务合作影印出版卢兄1998年从书局离职后主持承担的一项重要工程,难度大,任务重,歧见亦不少,若无德炎兄的尽力操持,是很难圆满玉成的。在我和德炎结识的近二十年中,交谈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就编辑出版的管理工作最常讲的一句话:“我不是业务专家,作为馆领导,我的职责就是要充分信任、全力支持有业务专长的编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是为各种人才服务的,而不是横加干涉、盲目指挥。”他从不居高临下、妄自尊大,尤其对馆内外老专家学者的尊敬,为出版界人所共知;而他对年轻编辑及出版、发行部门人员的热忱培养、无私关切,也深得我心。当然,此著中提及几位出版署老领导和出版集团负责人对弘扬中华文化的热忱,也是值得我们由衷赞许和敬佩的。
作者在书中这样表述对“中华情结”“文化情怀”的感悟:“中华情结”是半个世纪以来,学术文化界形成的一种独特情怀,她的出版风格和产品品质,让人认识或感受到学术的尊严与追求,信赖是最基本的体现,仰慕则是群体的共识,期待更是心中的目标。这些,共同凝聚为文史界的心曲,进而幻化出一座在这份经典与厚重的文化情怀背后,除了众多的学术经典之外,就与生活、研究、学习终生为伴,一些名家、大家的史迹及成果,也为人们听乐闻广告,犹如学术界名师,一样受到追棒和崇敬。
我相信这应该也是多年来他真实思想的表露,值得我们深思。我这里想补充说明两点:其一,“情结”、“情怀”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凝结与提升。“中华情结”、“文化情怀”,是出版人愿为传承文化尽心竭力的思想基础,也是追求理想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无穷动力;若此基础动摇,动机偏颇,或不免功亏一篑、功败垂成,或则功不补患,离功德圆满远矣哉!其二,无论是国家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出版管理体制、政策守正出新的大环境,还是如“王府井36号”这样的小环境,与如同本书作者般多年来“体制内”的学习、工作经历以及“体制外”的个人“闯荡”生涯,均是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人”作为社会生活最细微的个体单位,无时无刻需要社会环境的护佑,也常常需要“人缘”“人脉”“人情”“人气”的呵护与支撑。“人”是传承文化的主体,“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人传承文化,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融合于群体之中,有深远意义的艰巨而光荣的事业。为出版事业而奋斗,应是本书的主题。
以上是我拜读《王府井36号》一书的粗浅感受,遵作者之嘱聊为是书代序,敬待指正。
责任编辑:张金果
柴剑虹,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志愿到新疆任中学教师, 1978年师从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启功先生推荐到中华书局工作,曾任文学编辑室编辑、《文史知识》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汉学编辑室主任、编审,因在新闻出版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自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退休,曾应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专任教授。曾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南京师大等高校兼职教授。多次应邀赴法、德、俄罗斯、日、韩等国参加学术研讨会、考察并作学术讲演。发表有关中国古典文学、敦煌文学及艺术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音乐舞蹈卷”的编写工作,并担任《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学辑刊》、《法国汉学》编委,《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负责人,《启功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成员、《冯其庸文集》编委会成员。主要论著有《西域文史论稿》(台湾国文天地社);《敦煌吐鲁番学论稿》(浙江教育出版社);《敦煌学与敦煌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我的老师启功先生》(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商务印书馆);《品书录》(甘肃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宝库》(主编)(香港中华书局);《走进敦煌》丛书(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敦煌学大辞典》(编委) (上海辞书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