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二)

三、做好研究的初心和定向

一、好奇心比功利心更重要

现在有不少人写论文功利心都很强,往往到要毕业拿学位或评职称时才临阵磨枪,或者研究还没做论文还没写就想着如何发表。我很反对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平时没有关注没有思考,论文硬写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也不是好文章。其实有功利心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也是写论文的动力,但并非做研究的驱动力。我认为作为一个研究者,最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对未知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由此他会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研究起来也不觉得苦和累,甚至乐此不疲。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很有好奇心,但常常一开始蛮有兴趣,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究其原因还是在功利心相伴之下,功利心占用了好奇心。其实,做研究还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平和的心态和强烈的好奇心,你很难坚持下去。不急功近利,潜心钻研,就会水到渠成。持之以恒,研究成果就会在不经意中产出。

广泛的阅读和经常的讨论是研究兴趣的保鲜剂。新闻传播学的阅读一定不能限于本学科那几本教科书,要广泛涉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信息科学,不仅要关注人文社科,还要关注自然科学。死读书会读死书,还要经常把书上的东西拿出来讨论和分享,书读得越多才知道自己无知,书读得越好方显出自己有才。

2、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发现不少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写论文,上一篇论文研究A领域的问题,下一篇论文却研究B领域的问题,两者之间毫无关联,可以说每一次研究都是另起炉灶新开张。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四面出击,力量不集中且耗时费力,往往导致事倍功半;二是由于每一次都是重新出发,在该领域的研究缺少积累发掘不深,研究难以深入下去,长此下去你的研究总是进入不了前沿。这种做法在研究入门者里面是相当普遍的,如果不加以改变的话,你的治学之路将会举步维艰,可能会因费力不讨好而逐渐失去研究的乐趣,甚至导致放弃研究。

如果你想在学术研究的田野上好好耕耘一番,而不是“打酱油”的话,我劝你最好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或主攻方向。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十分有限,一个人很难能够同时在多个领域有所作为,除非他是天才。所以选定某个研究领域或方向有利于深入持续系统的研究,这样才会源源不断的出研究成果。原暨南大学副校长、著名学者饶凡子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学术研究要给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她说的就是指长期治学的领域。当然,并不是谁都能够在一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他需要思考需要摸索,看看哪一个领域更擅长和有感觉,还要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以及自身拥有的条件和资源。

就说我自己吧,最早是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后来转到暨南大学任广电系主任,自然便以广电特别是电视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其实电视还是一个蛮大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刚开始我与许多人一样还是以电视节目研究为主,这也是我最熟悉最擅长的,因为我在电视台工作时几乎做遍了除电视剧以外的所有节目。后来,我发现仅仅研究节目还不够,还需要研究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而恰好我既有媒体工作和管理经验,又有经济管理的学科背景,于是我逐步进入传媒经济研究领域,进而把研究推向大传媒大传播。

当然,研究领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与外延都需要拓展。从2007年到2017年,我的研究从电视拓展到互联网,从传统媒体推进到新媒体,但不管怎么变,我还是坚持“媒体研究”这一主要研究方向。其间我也曾广泛涉及文化产业、对外传播等相关领域,但着力并不多。为此,我放弃带文化产业方向的研究生。我还做纪录片研究,但我与其他纪录片研究者多从文化和艺术视角展开研究不同,我更多是从传播和运营角度来研究纪录片,我把纪录片看成传媒的一类产品或产业。为了提高研究层次和水平,除了应用研究,我还进入理论研究,对传媒经济和新媒体的本体问题展开研究。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而我的学术训练并不系统,但我为什么还敢于挑战呢?一方面是兴趣使然,觉得这些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很有意思;另一方面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研究水平和学术视野。

诚然,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并不容易,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是一件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如同挖矿先要探矿,看看这个矿藏有没有开采价值?有多少矿可挖?有的可以挖一辈子,有的挖几年就挖完了,有的矿藏得很深,需要下大功夫才能挖得到。有的研究是热点但未尽是方向,大家一哄而上,其实有价值的研究不一定多。有的研究方向可能现在是冷门,但说不准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矿床。我认为要研究有生命力的新闻传播学,当然,在你辛勤耕耘的领域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才有底气去做哪些更有价值的研究。

四、不会讨论何以做研究

1、你确定你是研究生吗?

不时有同学跟我说,书和论文都能看懂,但自己就是写不出来。我告诉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不讨论,就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有同学说:“老师,我不敢问,怕人家说我问得很幼稚。”我说你不问不是永远都幼稚吗?更多的同学则说:“老师,我不知道问什么。”不少学生只会问,“老师,考什么呀?怎么考?”面对这些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研究生,我很无语,心里不免存疑:你确定你是研究生吗?

令我最头疼的学生就是没有问题意识,与老师交流提不出问题来。对他学过的东西看似他都懂,其实你一问才知道他并没有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作为一个研究者,一要有好奇心,对于求知的东西一定要想方设法去了解它,提问和追求就是打开求知领域大门的钥匙;二是要有质疑的态度,对一切未经检验和取得共识的东西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其中的谬误展开批判,因此拷问是必须的。总之,学问、学问就是指在不断提问中学习。

有的同学说我就是问不出来呀,怎么办?我认为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缺少提问的习惯,陷入老师怎么讲我怎么做,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惯性思维。二是不知道怎么问,这里面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书读得不多,知识积累和理论修养不够;一种则是“学而不思”,满足于会看会背,其实是不求甚解,更谈不上怀疑批判。不管是懒得问还是不会问,都说明没有进入研究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这一状态呢?首先要有意培养自己勤思考爱发问的思维习惯,讨论问题可以不拘形式,可以一对一的师生深入讨论,也可以组织集体讨论,确定某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也可以就某领域无主题的漫谈,还可以组织不同学科的人展开跨学科的对话。可以正式的,如论文的开题会,也可以非正式,茶余饭后的短暂讨论。还要把讨论的东西记录下来加以整理,那么一两个有价值的点一两句有意思的话,也可以迸发出研究的灵感。

学术的讨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的人际交流与网络对话,一种是形成文字并发表的商榷或批评。前者是最为常态的,它是研究前的酝酿和准备,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来一场头脑风暴般的思想碰撞。后者因要正式发表则要严谨得多。如我和另两位学者讨论后发表的《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的弃儿——与周鸿铎教授商榷》和独立撰写的《大数据研究经典的研读与批判——读维克托·迈尔-舍恩佰格〈大数据时代〉有感》,其实可视为一种学术对话。

2、讨论是学术研究该有的状态

我的不少研究就是在拷问的过程中做出来的。例如《〈焦点访谈〉是评论节目吗?》一文,就是从对《焦点访谈》是不是评论节目的怀疑中展开分析,进而探讨电视评论的节目形态。《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多远?》一文就是针对网络直播未知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解答。对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如果你能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解答就是一个好的研究。对真问题视而不见,可能你就会失去一个好的研究选题。

国外大学有很多课堂讨论,大家踊跃发言,你问我答,你争我辨,独立思考能力就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提高。这也是国内与国外教育的差距所在。这里有国内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落后的原因。即使在老师之间,研究者之间也很少讨论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表的论文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却很少。

我每到一个学校讲学,对该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考察主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判断出来。当然,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集思广益的同时,也要坚持独立思考也要做足功课,力求进入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讨论。我要求我的研究生去听学术学术讲座都要有所准备,争取多与演讲嘉宾进行交流,力求学术收获最大化。

学术讨论就是跟老师跟同事跟同行跟同学对学术问题展开交流,可以相关领域的人讨论也可以跟不相关领域的人讨论,后者我们叫做跨学科对话。不少人身边可能学术资源较为匮乏,难以营造讨论的学术氛围,怎么办?有了互联网好办多了,可以通过邮件、公众号留言、私信等形式来提问和讨论。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会提问,问题不要太大,当然也不能太水,这里说的太水不是指水平低,而是没用心,没有真问题。二是对于一些专业问题,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不过现在有了付费问答服务,专家学者可以在上面解答你的专业问题。比如我在知乎上就开设了问答账号,你打开以下二维码就可以提问了。

相关链接: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一)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怎么写

问题·理论·方法——硕士论文评审有感

我是如何带研究生的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科研水平

给我的研究生推荐20本书

吐槽研究生论文写作“十八怪”

吐槽哪些不负责任的导师

谭天的抖音号——研究的休息区

(0)

相关推荐

  • 文科博士:庸才辈出却普遍自信满满

    狼啸 我的备用号.面向精英小众写作.于细微处捕捉时代精神症候. 1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读文科博士,有时候并不会让人的知识增长多少,却会让人的自负膨胀很多,脸皮增厚不少. 让我从自己这十年接触过的一些 ...

  • 何怀宏自选集:中西视野中的古今伦理

    内容简介: <当代名家学术精要>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大型学术丛书,涵盖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我们希冀通过这一项目的陆续实施,相对完整地呈现中国当代学术研 ...

  • 骆耀军:参加海外学术会议(麦吉尔大学学习速记五)

    3月16-19日去多伦多参加了2017年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以下简称AAS)年会,自己没有提交会议论文,纯粹是走马观花体验一下而已.回过头来想想国 ...

  • 陈根:疫情怎么改变了科学研究?

    文/陈根 2020注定会因新冠疫情而被载入史册.疫情的大流行成为影响全球经济走势.国际政治等最重要的变量,让社会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不同的问题在各个领域不断地涌现出来,从教育到医疗,乃至社会意识形态均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二:从质疑和追问中找选题

    你要研究什么?找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找到好选题便有可能做一个好研究,但这也是许多研究者最头疼的一件事情.我经常遇到一些同学无奈的跟我说,老师,您给我一个选题吧!我实在想不出来.我认为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九:研究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在研究生开题的讨论中,不少同学往往在选题没有完全确定,研究的问题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大谈他(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似乎研究方法没选对其研究则无从谈起.我觉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研究方法难道不是为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四)

    七.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研究 我是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把它用来做研究.最常用的研究当然是找资料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到知网上检索文献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概括来说就是找资料.找工具,找人.前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三)

    五.研究的资料怎么找? 不少人在刚开始做研究时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资料匮乏或者不知道怎么找,这样做起研究来就会有一种"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在此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1.文献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一)

    一.做研究从看论文开始 我认为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成果的自然呈现,论文与研究是水到渠成的关系,当然写作技巧与规范也是必要的,但相比研究来说它是次要的,故此我愿意将研究心得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八:做好研究的原动力

    做科研是一项高尚而光荣的工作,但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也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如果以此为业,你不仅要耐住寂寞,还要甘于清贫.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为什么要做研究?或许有人说因为我喜欢,因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七: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研究

    我是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把它用来做研究.最常用的研究当然是找资料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到知网上检索文献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概括来说就是找资料.找工具,找人.前两者基本属于一般应用,最后一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五:跨学科是研究的增长点

    新闻传播学有跨学科的传统,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本身就是依靠吸纳其他学科的学术营养成长起来的.但后来却慢慢陷入"内卷化"的泥潭,除了一些有必要的学术梳理和理论整理之外,不少研究者要么做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五:研究的资料怎么找?

    不少人在刚开始做研究时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资料匮乏或者不知道怎么找,这样做起研究来就会有一种"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在此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文献检索与相关扩展 做研究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