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不能到现场去的记者如何做好新闻?

由湖北省武汉市引发并传染开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给我国疫情防控带来严峻的考验,不少城市采取了一级响应措施,封城封路,一些航班和高铁已经停运。此时,回老家过年的汪记者归心似箭,她多么想赶回单位参加疫情防控的报道啊,但如果她无法赶回去又该怎么办?
现场即战场,对于传统新闻报道来说似乎是一条铁律。问题是如果不能到达现场岂不束手无措了?互联网时代,恐怕需要重新定义“现场”,智媒时代,数据分析和人工智或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问题是我们的报道水平和技术手段能否做得到?其实有人在“二战”中就实现了。
1935年3月20日,有位名叫伯尔托尔德·雅各布的英国作家出版了一本名为《战斗情报》的小书,这本长达172 页的书籍详尽地描述了德国军队的组织结构,详细地列出了德军各级司令部、各师和各军管区的番号、编制、装备、人数、驻扎地点,还有168 名陆军各级指挥官的姓名、年龄、经历和任职时间,甚至还谈到了最新成立的装甲师。
这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呢?希特勒闻之勃然大怒,遂下令德国情报机关将雅各布秘密绑架到了柏林。当情报人员严厉地盘问他情报材料的来源时,雅各布的回答使德国人大为震惊:“我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报纸上得来的。雅各布的工具只是一把剪刀,一罐浆糊,一个卡片盒和一个情报人员的头脑。而雅各布从没有去过现场。
雅各布凭着灵敏的嗅觉,高超的分析能力,从公开发表的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寻觅到德国法西斯军事核心的秘密情报。进入互联网时代,公开的信息更容易获取,新闻信息就是一种公开的情报。“后真相时代”,眼见未必为实,综合分析在新闻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时代,健康传播和新闻报道可以借助数据挖掘与分析,公众其实更需要这类报道。以下内容就不是记者到现场所能得到的。
1月26日~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连续召开两次发布会都提到,目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优势。
在中国近70万的行政村里,常年每个村卫生室只有一名村医坚守岗位,基本全年无休,且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
他们是中国医疗的“网底”,向每一个坚守在岗位的乡村医生致敬。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灾情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这种唯上不唯实的官方新闻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面对疫情,公众更需要科学的分析、专业的报道,以及辨析真伪的证实。片面、局部、表层的真实是不够够,除了现场报道,还需要综合分析、甄别真假和准确预测。
诚然,并不等于现场不重要,问题记者赶赴现场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看到的并不是全部。尽管我们借助各种先进装备,如无人机、监控摄像等,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记者的触觉并不能伸到事件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我们可以物联网。
智媒时代的新闻报道一方面要借助人工智能,即通过数据分析做数据新闻;另一方面借助物联网,进行远程现场信息的采集。笔者利用短视频可以做到不到现场,却能亲临其境。下面是笔者在快手上双击同城输入武汉大学和广州南站看到的部分现场状况。
当然,这些短视频只是碎片化的局部素材,但如果进行全网图文和视频的搜索,再综合进行分析,再结合计算传播学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那么我们的记者不仅可以做到分身有术,可以有如练就一双“千里眼”,恐怕比亲自到达有限的几个现场,获得信息情报更有价值。
记得上世纪刚刚有了互联网,有一位中国记者到美国去采访比尔.盖茨,由于此前没有联系好。此时比尔.盖茨已经到欧洲,他只好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那时还没有微信和Facbook),当他把稿件发回编辑部却不被认可。无奈的他批评说报社编辑部很土。
封堵病毒传染,一定不能阻断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遥控遥感技术、机器人、无人机的综合应用会大大提高记者的现场报道能力,强大的数据后台能提高我们情报分析能力,而虚实结合的中台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还需要用新型媒体报道来应对。战争,是新式武器最好的试验场,也是军人最好的学校。如今我们的记者已经过了“小米加步枪”的年代,难道我们还满足于各自为战的游击战打法吗?但愿我们记者的报道能够用上新装备新思维,但愿传统媒体借此契机尽快转型为智能媒体。不知,汪记者们是否想过借此来改造自己的报道思维和手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