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他提出“元中国时代”!

陶寺遗址,

是曾经的尧都,

尧舜禹更可能是一个沿袭性的称号,

大禹治水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或许还是由于天气变化……

2020年9月,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李琳之编著的图书:

《元中国时代——

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

尝试还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

什么是“元中国时代”?

作者李琳之解释为最初或最早的中国。

本期推出的,

便是他本人撰写的一篇文章,

文中对“元中国时代”及这本书

进行了介绍。

作者简介

李琳之,山西大学三晋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中心特聘教授、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炎黄文化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山西笔记》《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等。

元中国时代

在《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一书中,我把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46年,这个“中国”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称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期中国时代。

前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这个时代,“中国”处于正在孕育的胚胎时期,表现在考古学上,就是在幅员辽阔的史前中国大地上,从长江中下游流域到黄河流域,再到辽河流域,一个以敬天祭祖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等为共识的“史前中国文化圈”逐渐形成。

早期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阶段跨入王国阶段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夏中晚期至商末时期。其表现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中国进入了广域王权的大一统时代,亦即考古人所谓的“月朗星稀”时期。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这一年”代表的只是个大概年份,不是确指。下同)首先是曾经对前中国时代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良渚古国灭亡,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被废弃;其次是位于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的宝墩遗址群中,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都江堰芒城古城和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崇州紫竹古城也遭遇废弃,而该遗址群中的都邑级中心聚落、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则在“这一年”进入衰退期,100年后即公元前2200年也同样遭遇废弃的命运 。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俯瞰

▲良渚反山M12玉琮王神徽

▲良渚反山M12玉钺王

同是“这一年”,在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的陕北榆林地区,石峁古城的内城部分初具雏形;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客省庄二期文化开始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在史前中国格局大变脸的“这一年”,黄河中游流域的晋南地区,以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小城为都邑的陶寺古国诞生了。

陶寺遗址具备了“中国”所应该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它具备以“地中”指导思想为特征——居中以通天;其二,它具备以立国在华夏人居住地域为特征——立国以祭祖;其三,它还具备了国家初级形态所应具备的所有特征——“中国”首先是一个国。因陶寺遗址诞生的公元前2300年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早诞生的时间,所以陶寺古国又被称为最早中国或最初中国。

▲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现场

▲双面人面石雕

新石器时代

长18厘米,宽16厘米,高60.3厘米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口簧

新石器时代

长4.63厘米,宽1.6厘米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寺古国的诞生标志着史前中国跨入元中国时代。

但不管是最早中国还是最初中国,在不同的考古学人概念里,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譬如张光直先生的最初中国指的是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至陶寺古国诞生前基于同一种文化认识所形成的“中国相互作用圈”——这其实就是本书所说“前中国时代”,许宏先生的最早中国则指的是公元前1800年左右诞生在伊洛盆地的二里头遗址——这是本书所说“前中国时代”,而何驽、高江涛二先生所认定的最初中国或最早中国就是陶寺遗址所代表的陶寺古国——这正是本书所描述的“元中国时代”。

▲200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工作现场

▲嵌绿松石铜牌饰 距今3800~3500年

河南洛阳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之所以使用“元中国时代”这个概念,一是为了避免概念混淆,二是响应从2018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要求在书名中禁止使用“最”一类词语的号召,本书即用“元中国时代”来代替“最初中国时代”。

元者,始也,原点也。元中国就是开始的中国、原点中国。元中国时代就是最早开始的中国时代。

元中国时代是“中国”渐具雏形的时代,为后世中国近4000年的发展、壮大,为华夏文明永世传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中国”“中原”概念开始形成,龙文化开始向帝王文化演变,礼乐文化开始滥觞,“协和万邦”的上层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禅让制”成为华夏集团权力交接的既定法则。“敬天祭祖”的精神信仰和玉文化也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古国或疑似古国的大型都邑纷纷崛起,除位居晋南的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的陶寺城址、位居陕北的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城址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日照还有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尧王城遗址和260万平方米的两城镇遗址,在长江中游的湖北天门有面积为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等等。

▲石家河遗址谭家岭城垣与城壕

▲谭家岭W9:7  神人头像

▲谭家岭W8:13  虎座双鹰珮

公元前1900年陶寺古国被以大禹为领袖的夏人即石峁人灭亡后,石峁人继承了陶寺人“元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相关治国理念,再次南下越过黄河,先后在河之南中原大地上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等地设立政治重心和军事堡垒,逐渐夯实了其一统天下的王国基础,最终在数代人的努力下,于公元前1800年开始建立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大型都邑——夏中晚期都城,而与此同时,石峁遗址在完成了她作为先夏和夏代早中期都城的历史使命之后被废弃。

石峁遗址的废弃意味着属于古国时代后一个阶段即夏代早中期的结束,二里头遗址崛起则意味着王国时代即夏晚期新时代的开始。作为“国上之国”、大一统广域王权标志的二里头遗址的横空出世,还意味着从稚嫩的元中国时代跨入了更显青春活力的早期中国时代。

▲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纵观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浩浩荡荡500年历史的发展,以下几条发展线索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从群星璀璨到月朗星稀。从考古学角度来说,陶寺古国时期,群星璀璨,万邦林立,在以陶寺为圆心的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大大小小的同时代各种遗址就超过了上万处,譬如,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数量就有1492处,河南、山西和陕西在同一时期遗址总数量为4302处。其他如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河北、内蒙古、甘肃等也出土了不少同时期的遗址或城址。从《尚书》记载来看,尧舜时期“万邦林立”,尧舜休兵不战、“谐和万邦”,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这和考古学发现是趋向一致的。在群星璀璨的广袤天空中,陶寺古国以其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成为彼时最为耀眼的那颗星。但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遗址崛起后,群星璀璨变成了月朗星稀。夏王朝一统中原,二里头王国则逐渐变成为稀疏的星空中那唯一的朗月。

二是从古国到王国。“酋邦—古国—王国—帝国”是中国考古学工作者用来表示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术语。古国阶段的标志就是初级国家的出现和文明的形成。而酋邦是一个最高首领控制下的地域集团,虽然围绕权力核心形成了贵族阶层与普通民众阶层,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但尚未达到用专政机器来维持其统治的程度。酋邦的进一步发展才是古国。古国,也被称作邦国,用最初提出者苏秉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满天星斗”,是一种无中心的万邦文化多元时代。综合众多当代学人的成果,本书是在可以确认的国家文明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古国向前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的特征是“国上之国”,即各诸侯国或酋邦之上还有一个中央王朝存在。但各诸侯国还有独立的血缘继承权和其他政治权利。王国阶段就是从无中心的满天星斗进入到了月明星稀——有中心的多元一体时代。王国再向前发展就进入到了帝国阶段。帝国已经是成熟的国家形态。和王国相比,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郡县制任命,皇帝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公元前3000年左右,随着具有明确初级国家形态的良渚古国的诞生,史前中国由酋邦阶段跨入古国阶段,在历经良渚古国、陶寺古国由低到高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后,在公元前1800年二里头王国崛起时,进入王国阶段。之后又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在公元前221年,随着秦朝的建立,进入了漫长的帝国阶段。

▲1984年陶寺遗址发掘现场

▲陶寺遗址平面示意图

▲彩绘蟠龙盘

新石器时代

高7厘米,口径36.5厘米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三是从民主禅让到血统继承。尧舜古国交接权力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就是民主禅让制,这是一整套有着严密规则的民主选举制度,虽然其中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譬如尧舜交接权力之后甚至出现了像《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所记载的“舜逼尧,禹逼舜”和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那样的事情,但总的来说,这套规则还是保障了尧舜禹之间权力交接的顺利进行。禹去世后,由于夏族政治势力的空前巨大,禹子启抢班成功,中国社会由此开始了长达近4000年的血缘继承制皇权交接模式。

《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一书,就是利用最新考古学成果,并综合运用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陶寺古国即最初中国起源、发展、壮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陶寺古国和石峁古国、石家河古国之间恍惚迷离的外交关系脉络,揭示了元中国时代——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500年史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理顺了尧舜古国和先夏、早夏以及古三苗国等王朝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出了夏朝起源、建立、发展,直至夏中晚期都邑二里头城址“国上之国”广域王权的出现这段历程的主脉,从而在更大的框架上尝试着重新建立属于这500年的古史体系。

▲玉神面

新石器时代

长6.5厘米,宽3.3厘米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文|李琳之

图|动脉影 山西博物院 文博中国 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