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好好读书?
我写的上周六参加招聘会的事,很多人估计已经笑倒了。
不过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平衡的,笑的背后往往有泪。今天来写写招聘会上那些让我感慨的事。
其实这个题目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当然我也没资格写这个题目,因为毕竟自己也没把书读好,不过并不妨碍我对读好书这件事的向往。之所以突然间有这种感慨,也是因为那天会场上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头发花白。我就是在那个超市招聘储备店长的地方看见他的。身着一件皱巴巴的西装,肩上挎了个双肩包,然后在那里小心翼翼地和hr交谈。
大概是出于好奇,我也就听了一会。这名男子39岁,hr问他做过什么工作,他就如数家珍,KFC,超市、酒店,等等等等。我算了一下,就算18岁参加工作,前后他大概换了至少得有七八份工作,也就是说平均一份工作大概是三年的时间。他从事的工作的特点都是流动性比较大,至于岗位都是些可替代性很强的岗位。
这个中年男子,也许是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的父亲,也应该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我身边这个年纪的中年男子,差不多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哪有在外面奔波的?
然后他就开始填写表格,很小心,一笔一划的,生怕哪里写错,只要有一点不确定地就向hr询问,那种赔着笑脸的样子真的看了挺难受的。
hr非常的专业,没有任何的盛气凌人,也很有礼貌,没有任何的刁难,但是求职者的那种谦卑真的是印象太深刻了,总之我看了是挺心酸的。
顺便说一句,这位大哥的学历是高中。
这次招聘会上相对高薪的岗位往往专业性会比较强,特别是和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往往都有着不错的薪水。而那些专业不限、年龄不限的岗位,薪水实在是低的可怜。
于是不禁回忆起当年自己读书时候的校招,来的企业的层次比这个确实要高的多的多——毕竟是浙江大学,要知道,有很多一流的企业根本不会去985以外的大学招应届毕业生:因为985高校的毕业生他们都已经要挑不过来了。
再想想自己的那些大学同学,我们班没有那种特别大富大贵的,但是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都还过的不错。高校教师、公务员、中学教师、IT、金融,等等,基本都能过一种体面的生活。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就能上新闻,现在陆步轩已经上亿的身家;人大毕业生没有工作,校友纷纷伸出援手,理由很简单:我们人大的毕业生怎么能沦落成这样?
当名校的学生爆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丑闻时,人们往往会嗤之以鼻:瞧瞧,X大的学生,竟然是这个德行!可是你想过没有,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一个一般的学校甚至都起不了什么波澜?
不要再拿杭师大毕业的马云说事,你问问马云,现在杭师大的应届毕业生阿里巴巴一年收几个?
在体制内呆的时间久了,确实不太了解外面的世界。走到这个招聘会上,有很多企业也写明了招聘退伍军人。可是在用人单位眼里,对退伍军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学历偏低,给他们提供的岗位基本就是驾驶员、厨师、快递员,由于没有看见招保安的,如果有,相信可能会加上一条退伍军人优先。
你能说学历没有用么?
如果说学历跟草纸一样的话,起码也是关键的时刻能用一次,用过之后各安天命,可是偏偏那关键的时刻你没有那张草纸,怎么办?
读书永远不可能是所有人的出路,起码在古代,当太监还能出人头地,但是有多少人能鼓起勇气去挨上那一刀?就算挨了那一刀,又有几个能靠当太监出人头地的?
那些说读书没用的,无一不是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误区中,拿个案当做普遍情况。博士比硕士挣的多,硕士比学士挣得多,名校比非名校挣的多,这是统计规律,无法更改的统计规律。
我从没担心过自己饿死,因为我知道靠教中小学数学我也能过的温饱有余,至于说能不能把数学用的高级一些,那就看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来让我试试。好歹挂个浙大博士的名头,说要从事一些算法的研究或者数学模型的建立,就算我是个骗子,恐怕也能蒙上好一段时间才会露馅吧。
如果孩子不愿意让学校里的老师教,那么迟早得让社会给他上一课。除了那名中年男人,我也注意到那天很多的看起来像应届毕业生的孩子毕业的学校都很一般,他们关注的重点一般也都在月薪5000元以下的岗位,这才是现实,遍地年薪百万只存在于知乎和微博。
好好读书,这才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奋斗之路,读好了书你才能在招聘会上对公司指指点点,否则就是人家拨拉两下连夹一筷子都没兴趣的一盘菜——没准连拨拉两下都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