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为什么是这样的
【第72期】让孩子学会学习系列(45)
故事为什么是这样的
小品新品:为什么呢?
…… ……
郭达:有人吗!?
蔡明:您好,我是蔡小姐。
郭达:你少来这一套!
蔡明:为什么呢?
郭达:我是这儿的业主,你们的房子有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
蔡明:这事你该去找物业啊!
郭达:可物业让我找你们啊!
蔡明:为什么呢?
郭达:我哪知道为什么呀。我告诉你,我知道你们是一个公司的,你少给我来回踢皮球!我们家所有的水管子都在漏水啊,你们到底什么时候给我修?!
蔡明:对不起,施工队回家收麦子去了。
郭达:六月份你说他们回去收麦子了,这都快过年了,怎么还收麦子啊?
蔡明:他们又回去种麦子去了。
郭达:唉,他们能快点回来吗?我们家现在满屋子都是水,我妈这会还在大衣柜上坐着呢!
蔡明:为什么呢?
郭达:为什么,为什么,你十万个为什么啊。你能行行好,按照合同上的规定,给我们修房子。
蔡明:为什么呢……
孩子的“为什么”贵如金
2008年春节晚会上,小品《梦幻家园》中蔡明的“十万个为什么呢”笑倒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作为一个成年人,是不该有如此多的“为什么呢”,只有小孩子才会不停地问“为什么呢”。
比如在讲故事中,家长很难把一个故事顺畅地一气讲完,经常会被孩子的“为什么”给打断。
比如,我过去给儿子讲成语故事《老马识图》。开头讲:“春秋时期……”
儿子就问:“今天开头为什么是‘春秋时期’而不是‘从前啊'?"
我:“春秋时期也是从前.”
子:“那为什么不说‘从前’,又说‘春秋’了呢?”
我:“‘从前’的意思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春秋’虽然也是从前,但因为有历史记载,就像‘上个星期一’一样,是一个确切的时间。”
子:“那这个时间是比人穿树叶早还是晚呢?”
我:“当然比那晚了许多许多年!”
子:“许多许多年是多少?有一百年吗?”
我:“那要好多好多个一百年呢?”
子:“明白了,你接着讲吧!”
我:“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
子:“齐桓公是谁?”
我:“是齐国的一个国王”
子:“齐国是中国吗”
我:“是中国!”
子:“燕国在哪里?”
我:“燕国也在中国”
子:“中国里面怎么还有别的国家?”
我:“…… ……”
孩子就是这样,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有着一百万个“为什么”,一般情况下,不把大人问倒,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作为家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着急,能回答的你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在过去我都是告诉孩子大人也不知道,就是等着他长大了自己去探究答案;现在,有了无所不知的“百度”,我们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也不清楚,等讲完故事,可以共同到网上或书上去搜寻答案!
最忌讳的是千万不要像郭达那样训斥孩子,“为什么?为什么?你十万个为什么啊?”打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如果孩子真得不问了,你的故事讲得可能顺畅了,孩子慢慢也显得乖多了,听话多了,可是孩子的的思维意识也会从主动发问变成了被动接收,孩子的大脑就与一台电脑没有多大差别了!如果孩子真得如此了,即便孩子学再多的知识,上学以后考多好的成绩,上多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建树!
3—6岁儿童,最喜欢听童话故事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儿童最喜爱的。
3-6儿童,在心理上,其自然属性本能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在他们眼里,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玩具家具、大自然和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都与他们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的。童话的拟人化手法,正适合了儿童的这一自然属性心理。更加之童话中对“人物”性格、能力的极度夸张,更顺应了儿童认识、探究世界、改造甚至主宰世界的强烈愿望,使得他们对童话情有独衷!
英国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向前走,他最初看到的是什么,他终将成为什么”。对于3~6岁儿童来说,正处于情智生成时期。我们给孩子讲故事,其实就是让孩子看见一些“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东西”就是孩子的未来。因而,在孩子这个花儿萌芽时期,我们孩子讲得故事一定要是一些简单的、快乐的、甜蜜的、温馨的、善良的童话故事,比如《长颈鹿和山羊》《书本里的蚂蚁》等等。
这样的故事一可以丰富孩子的视野,帮孩子认识世界;二可以启发孩子想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三可以让孩子将童话中一些认识事物、做好事情的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四可以让孩子感悟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涵育良好品格。
这个时期,家长要对故事进行一定的筛选,就像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所说,尽量少让孩子接触《小红帽》《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之类的打打杀杀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主题是惩恶扬善,但故事中对暴力的崇尚对儿童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对于善恶分辨力尚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语:“为什么”是儿童理解故事的最好方式
在听故事来的过程中,儿童诸多的“为什么”是儿童理解、感悟故事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参与故事的一种方式;从儿童思维发展来说,“为什么”是儿童认识探究世界的前提和起点,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不简单,更非幼稚,每个“为什么”都金贵无比。作为家长,不但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为什么”,更要激励引导孩子的“为什么”,让孩子的“为什么”在大脑中发芽、生根、开花。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孩子们只有始终保持脑中装有“为什么”,将来才可能有大作为!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本文为平湖一柱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