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青州兵——老子组建,儿子剿灭(上)
上期聊了曹军中的王牌部队虎豹骑,这期聊聊曹军中一支最奇葩的部队青州兵。以前聊曹操的五子良将系列里,聊到于禁时曾简单提到过青州兵,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参阅本号《于禁:戎马一生,却被羞辱而死》。
青州兵是曹操军队结构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兵种。青州兵的加入,使曹操迅速由弱变强,从小股流窜武装变为能够占据一州(兖州)成建制规模化武装,并具备攻打其他较大割据势力(如陶谦、吕布)的实力,是曹操王霸事业的转折点。
由于青州兵的特殊性,曹操死后,又成为曹丕稳固称帝事业的转折点。
曹操父子事业的兴衰稳固都和这支部队有密切的关系,青州兵有趣的地方就在与此,可惜大众目光更多的更喜欢的是去关注那些宏伟的热闹的事情,知道和关注青州兵与曹氏父子关系的人不多,以至于少为人知。
青州兵的由来
青州兵,顾名思义就是来自青州的士兵。青州刺史部是汉末十三刺史部之一,下辖济南、平原、乐安、北海、东莱、齐六个郡(国),共六十五个县。约含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地。
青州兵的前身是青州二次黄巾民变中的黄巾军,号称上百万(总觉得这个数字有些夸张。曹操得冀州时,冀州人口才三十万,而冀州比青州大)。青州黄巾军怎么会跑到兖州(也是十三刺史部之一,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阳、东平八个郡国,约含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之地)来了呢?
各位读者还记得以前聊袁绍时提到的袁绍组建关东讨董联盟时的青州刺史焦和吗?这事就要从他说起。
焦和的身世不详,他虽然加入了关东讨董联盟,但并未带兵赶赴讨董前线,原因就是境内二次黄巾起,攻城略地,他无法脱身。
焦和是个好清谈,务虚名的人,还特别迷信,做事都要祷告神灵,祈求神灵保佑。随身带着卜卦的工具,巫师不离左右。
青州本是富裕之地,士兵众多,军器完备,粮食充足,但焦和从来不敢和黄巾军对战,遇到黄巾军就跑。最后渡过黄河向西逃窜。过河后还想制作一种叫“陷冰丸”的东西,就是丢进黄河使黄河不能结冰,以黄河阻拦黄巾军的攻击。
很快青州就全境萧条,几乎成为丘墟。(好在他很快就生病而死,袁绍表臧洪为青州刺史,才使青州恢复好转。)
青州黄巾只好外流谋生。191年,青州黄巾军聚众三十万攻打渤海郡,想和当地黑山军会合,连续被公孙瓒击败,死伤被俘十多万,余部进入徐州北部,又被陶谦打跑,转而向西进入兖州,竟然号称一百多万。
前面说过,这个数字水分太大。本号在汉末动荡三部曲之一的《黄巾民变:汉帝国衰亡的加速器》里曾经聊过,二次黄巾的特点是流动作战,带着家眷,甚至耕牛、农具等一同行进。到一个地方后就地耕作,维持生计。
青州黄巾的实际作战人员很大可能只有袁绍所说的十万人,加上后勤、留守人员,最多不会超过三十万人。黄巾军进入兖州后,杀了任城国相郑遂(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转入东平国(约为今山东省泰安市)。
此时的兖州刺史是刘岱,也是关东讨董联盟之一。他不希望黄巾军进入自己的辖区,打算像其他郡守一样率兵攻击,驱逐甚至消灭黄巾军。
济北相鲍信极力劝阻,刘岱不听,坚决要打,结果反而被黄巾军斩杀。
危急时刻兖州不能无主。东郡人陈宮自告奋勇为曹操游说州别驾、治中以及其他高级官员,迎立曹操为刺史。
兖州官吏都知道刘岱是袁绍的姻亲、死党,也知道曹操是袁绍的部属。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兖州境内除黄巾军外,只有曹操的武装力量最为强大。因此,无论从情感上还是实力上,都能够接受曹操。
济北相鲍信是兖州另一个具有武装实力的人,他是曹操的忠实追随者,自然愿意由曹操来担任州牧。
于是,陈宫的游说迅速取得成功。济北相鲍信和州官吏的代表万潜、郡功曹毕谌等人前往东郡迎立曹操为兖州牧。
曹操担任兖州牧,对当时的袁绍来说是有利的,可以在和公孙瓒的北方之争中免去后顾之忧。因此也乐观其成,并顺水推舟地承制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
朝廷此时也得知刘岱去世兖州无主的消息,任命金尚为兖州刺史,前往兖州上任,可是晚了一步,曹操已经占据了兖州。金尚就去依靠袁术,希望借袁术的力量夺占兖州。
建立青州兵
曹操上任后仍然面临和刘岱一样的问题,怎样清除境内黄巾军势力。
曹操、鲍信合兵一处,在寿张(今山东省阳谷县内)与黄巾军主力相遇,展开激战。此战曹操差点丧命,主要原因是敌情不明。
曹操、鲍信带一千多骑兵先行,打算先到战场考察地形,设计打法、阵式,不知道黄巾军就在附近,突然遭遇,仓促出战,而此时步兵还没跟上。黄巾军包围了曹操、鲍信。鲍信死战保护曹操突围,自己没能冲出去,被黄巾军杀掉。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鲍信、鲍韬兄弟二人都支持、拥护曹操。关东联盟之初,鲍信就看出袁绍有野心,不可信赖,专门建议曹操远离袁绍的河北之地,到河南发展自己的势力,观察、等待天下形势的演变。
在讨董时曹操率先进攻董卓的汴水之战中,鲍信兄弟就主动参与,鲍韬战死,鲍信受伤。这次鲍信又战死,两兄弟都为曹操捐躯。曹操非常悲痛,战后寻找鲍信的尸体也没找到,就用木刻制了鲍信的形体来安葬。
下葬之日,曹操哭祭于鲍信坟前,伤心欲绝。这就是后来曹操特别关照鲍信的儿子鲍勋的原因。曹丕不喜欢鲍勋,但曹操在时曹丕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一直等到曹操死后才找理由陷害死了鲍勋。
曹操败退回营,已经赶上来的步兵中多数是新兵,还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看到主将被打败,全军都感到恐惧,士气十分低落。曹操以全身披挂,亲自骑马巡视各营的方式鼓舞士气,才好歹抵抗住了黄巾军的攻击,与黄巾军形成拉锯之势。
黄巾军流动作战,没有后援基地,缺乏后勤保障,主要靠抢掠维持生计,不利于久战。曹操在任济南相时曾经大张旗鼓地禁止建庙立祠举行私祭活动,黄巾军居然异想天开地以为和曹操是同道中人,写信劝说曹操不要为气数已尽的汉室卖命,与黄巾军为敌。
许多研究曹操的人忽略了这封信,在讲到此处时大多一语而过。其实这封信很重要,就是这封信启发了曹操的思想,改变了曹操对付黄巾军的策略,由剿灭变为招抚。招抚的理由是黄巾军帮曹操找的,就是这封信里所说的“我们是一家人”。
最好的证明是接到这封信后,曹操就多次要求黄巾军投降,并提供相应的投降机会。只是这时的黄巾军还不愿意投降,继续和曹操厮杀。
曹操采取伏击、夜战等奇计与黄巾军周旋,并且以活捉黄巾军将士为主要目的,尽量减少杀伤。黄巾军打不过曹操就撤兵向济北流动。曹操率兵追赶,咬住不放。精疲力尽饥寒交迫的黄巾军终于投降。
但黄巾军不是无条件投降,而是和曹操订立了有条件的合作盟约。曹操与黄巾军的战斗互有胜负,谁也没有能力吃掉对方。黄巾军把曹操任济南相时做的事作为由头,引曹操为同类进行谈判。曹操虽然表面上不接受还责骂黄巾军,但面对现实也不得不考虑这个建议,以此来摆脱双方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同时也可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
随着冬季的到来,双方都陷入衣食难以为继的窘况,采取合作的方式无疑对双方都有好处。
于是双方达成以下主要合作方式:
一、双方罢兵,黄巾军就地屯田,相对独立,曹操保护他们的安全。黄巾军本来就是家属随军,就地屯聚,男战女耕,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也一应俱全;这是曹操“屯田制”的开端。
二、曹操在其中挑选三万人左右组成一支独立的队伍,即青州兵,随自己征战;有伤亡后,仍然从屯田的黄巾军中补充,这是曹操“世兵制”的开端。
三、青州兵独立于曹操军队体制之外,只听从曹操的指挥。
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有这么个合作方式,这些都是从后面的史实中分析推测出来的,大致有以下一些佐证:
一、青州兵从组建到曹操去世时存续了二十八年(公元192-220年),曹操的武将中没有一人来自于青州兵,也没有一人专门管理青州兵,也没有一名青州兵将领为人所知。曹操时,一名将军通常统率五千左右的士兵,三万青州兵竟无一知名将领,也是咄咄怪事,
青州兵只听从曹操命令。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青州兵与臧霸所部全体私自撤离,不听从曹营中任何人的指挥。
二、青州兵对曹操只有义务,没有忠诚,作战中不会像曹操嫡系部队那样拼死保护曹操。
如194年春时,曹操攻打驻扎在濮阳的吕布。濮阳城中大姓田氏家族开东门放曹操入城。曹操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火烧东门,表示绝不后退之意。
吕布以骑兵迎战,专门攻击军纪、装备、战术素养都比较差的青州兵,一冲而溃。溃逃的青州兵冲乱了曹操的军阵,引发连锁反应,全军向城外奔逃。
曹操慌乱之中摔下战马,左手被大火烧伤,紧随曹操的一个名叫楼异的司马赶紧扶曹操上马,继续往外冲。
途中被吕布一队骑兵拦截,这些骑兵都不认识曹操,问谁是曹操,曹操急中生智指着前面的人说,那个骑黄马的人。这队骑兵放过曹操,转身追骑黄马的人。曹操乘机从东门突火而出。
三、青州兵军纪极差,无人能管。如197年时,曹操征降而复叛的张绣,兵败之时,青州兵沿路趁火打劫被于禁追讨。于禁动员士兵时说了一句话:“青州兵现在和我们一样同属曹公,还要做贼吗?”这句话透露出来两个信息,一是青州兵的黄巾军性质;二是与曹操体制内部队存在隔阂。
有人说曹操收编了三十万青州兵,这纯属瞎说。三十万军队,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关东联盟中没有哪一家有这么多人马。曹操要是有三十多万(青州兵加自有武装)人马的话,早就荡平河南河北了。
曹操收编完青州兵不久,袁术、公孙瓒与陶谦就开始了对兖州的三面夹击。如果曹操有三十几万人马,完全有能力自我保护,但却是依靠袁绍的支持才保住了兖州。
如果有三十几万,打徐州还需要打几次吗?一次就够了。有三十几万,还会被吕布、张邈区区几万人马轻松端走兖州老巢?
官渡之战时,拥有最强大实力的袁绍渡河作战部队也就十六七万,曹操所有的作战、留守、后勤部队加起来也没超过十万,三十万青州兵哪去了?难道几年就打光了?
这是受了读书不细之害。史书记载此事的原文是,曹操“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只看到“受降卒三十万”,没看到“收其精锐者”,读个叉的书啊,还不如去爬树。
青州兵对于曹操的价值
虽然青州兵是一支流寇性质的农民业余武装,战斗力弱,军纪差,没有忠诚,但其在当时相对庞大的士兵数量仍然使其成为曹操深为依赖的重要武装力量。
曹操初得兖州时的兵力并不强大。189年,曹操在陈留起兵反董,加入关东联盟,其兵力为五千人。在汴水之战中被徐荣打败后,与曹洪一起到丹阳募兵。好不容易招到六七千人,又发生兵变,剩下五百多人。在前往投靠袁绍的路上招了一千多士兵。
仅凭不到二千的兵力就想在群雄四起的中原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曹操是在袁绍的帮助下存活并逐渐发展,表曹操为东郡太守,使曹操有了立足之地。然后才有了前面说的以东郡太守之职接替死去的刘岱为兖州牧的基础。
二三年的时间里,曹操除自有的小几千人马外,主要来自于兼并了包括已经去世的济北相鲍信等人的部分原州郡兵,收编了一些黑山军,实力并不强。这也是在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时,本应援助袁绍阻拦黑山军的曹操却逃避不管的原因之一。
(没有明确的记载曹操此时有多少人马。在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后期,此时曹操已经收编了青州兵,吕布、陈宫纠集了一万多兵马就敢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说明曹操的人马并不多,可能也只有二三万人,加上青州兵共计五六万人。
兵力分布大致是,以自有兵力守州内战略要地及各郡县,自带中军和青州兵随机作战。这样的话,曹操身边可能有三四万人,如果有六七万以上的话,吕布不可能带一万多人就敢来攻。
还有一条线索,此时曹操手下的主要将领有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曹洪、曹仁兄弟、典韦、于禁、乐进等十来个,差不多都是都尉、校尉级别,每人带兵平均不会超过两千人,再加上曹操的中军,大概也是二三万左右。
这些都纯属推测,没史料证明,各位读者可忽略不计。只需要知道曹操此时并不十分强大就行)
青州兵的加入明显地壮大了曹操的人马,使曹操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基础力量,成为曹操王霸事业的转折点。
从此以后,青州兵一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虽然找不到青州兵详细的资料,难以统计其所建立的功勋,但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青州兵始终是曹操依赖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其中有个重要因素是青州兵实行“世兵制”,兵员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也就是说,有一支常年保持在三万人左右的部队时刻跟随曹操作战,太难得了。
青州兵始终履行着跟随曹操作战的义务,虽然有诸多不足,但从未背叛,直到220年3月15日曹操在洛阳去世,青州兵合同到期,又认为天下从此将会大乱,与臧霸所部一起自行离开洛阳返回青州徐州。
不是私下偷偷摸摸的走,而是敲锣打鼓堂而皇之地整队离去。这可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走到哪里都是危险因素,曹操的继承人会让他们放任自流吗?他们最终的命运又会如何呢?真像许多人说的那样解甲归田自生自灭了吗?
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