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蚕桑丝织之染色技艺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系列产业链里,传统染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无论是薄如蝉翼的纱,匹值万钱的绫,织采为文的锦,取样于天的云锦,秀色千华的锻,巧夺天工的缂丝等假如没有染色,这一些都是苍白。
曾几何时,在桑蚕业发达的江南,与之配套的染坊星罗密布,如今不仅踪迹难觅,传统染色这个优秀的技艺几乎也失传了。要系统保护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就不得不加大力度保护传统染色这个优秀的文化遗产。否则,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就是不完整的技艺。
传统染色是指使用天然染料染色,同时在染色过程中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化学助剂,而使用从大自然中取得的天然染料,对产品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也称“植物染色”、“草木染色”。它包含植物性染料(如蓝靛)、动物性染料(如紫胶)及矿物性染料(如朱砂),其中以植物性染料的使用最为普遍,且可用的材料种类也最丰富。
桑蚕丝属于蛋白质纤维,利用植物染料染色有极好的融合性,上色,牢度均有极好的效果。传统染色主要是手工染色。不同的丝绸品种需要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如布匹可以整匹染色,而织锦,缂丝,绣花需要染丝和线。
传统染色失传的原因:
1. 掌握核心技艺的老艺人人去技绝。
2. 文献记录不全。
3. 化学染色的冲击。
4. 观念误导。现代很多人认为只要能表现外观的完整,织造,纹样温和即可。
传统染色不可替代的要素:
1. 作为整个生产工艺链条,染色无法回避,化学染色不是传统链条中的环节。
2. 颜色和色相无法代替。天然染色与化学染色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尽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
3. 在恢复传统丝绸,丝织技艺中,形似与神似有很大不同,作为传统桑蚕丝技艺,很大一部分是含有文化的成分,而不是只有技术的成分。
传统染色技艺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技艺的每个环节都是必须的,缺乏某一个环节会造成整个完整体系的链条脱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传统染色相比其他技艺来说,失传的可能性更大。种桑,养蚕,缫丝,织造,乃至绣花,缂丝,织锦等技艺一直沿用至今,唯有传统染色早已被化学合成染料染色所替代,传统技艺流失严重。传统染色在恢复传统的云锦,宋锦,缂丝,绣花,古字画修复中所用的绫绢染色等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就长三角来说,自古以来就是丝织品产销的重要之地,传统染色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天然染料也可以就地,就近取材,桑叶,桑果,茶叶,栾树,樟木,莲蓬,柳树,等等随处可得,甚至害草一枝黄花都可以作为染料使用。用传统染料染色,不仅是作为非遗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可以提高丝织品的附加值。
传统染色技艺现在较全面掌握从植物选择,提炼,染色加工技艺的人在国内屈指可数,但并未完全消失,只要加强重视,深入挖据,用现代科技完善,传统染色一定可以重回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大家庭。
(本文节选自我的论文《中国桑蚕丝技艺之传统染色技艺》。该文已经入选本月27号在浙江嘉兴召开的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论文集。该论坛由文化部非遗司与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人民政府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