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们做三种生意,为何第三种生意,竟遭到了洋人的抗议

清朝末年,宫里的太监们除了贪污受贿之外,还偷偷做三种特殊的生意,可谓是捞得盆满钵满,但是第三种生意却遭到了外国公使们的强烈抵制。这种生意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太监是封建王朝时期特殊的产物,从周朝开始,帝王们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便任用被阉割的奴隶当作自己的仆人,照顾皇家成员们的起居,该传统一直延续至后代王朝,甚至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在现代人眼中,宦官或太监这样的字眼,似乎都是贬义词,历史上的太监也多数会在青史上留下骂名,如秦朝的赵高、明代的王振与魏忠贤等等。其实,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就曾经为后代留下遗训,要求宦官不得干预政事,但后代皇帝却当成耳旁风,最终酿成了一幕幕祸国殃民的惨剧。

清朝建立之后,清朝皁帝认真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遏制了宦官权力的壮大,将其固定在仆人的樊笼中,不准他们参与任何与国政相关的活动。清朝皇帝康熙曾中肯的评价过太监群体,朕观古来太监良善者少……太监原属阴类,其心理与常人不同。有年已衰老而言动若婴儿,外似谨厚中实叵测。必人主精明,此辈始无由弄权……朕从不用便捷伶俐、言语不谨、奸诈之太监。由此,我们也能看到清帝王对于太监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清贵族们竭力遏制太监权力的膨胀,但太监们仍贼心不死,既然不能参与政事,那就想方设法的朝着自己的口袋里装银子。在朝廷之内,太监们仗着主子对自己的恩宠,肆意向官员门吏勒索钱财,以手中的特权决定别人的前途。与此同时,太监们还会偷偷的做一些生意捞点外财。清朝初期,由于宫中规定甚是严格,太监们不敢胡作非为,可是在清朝末期之后,皇帝手中的权力下降,对太监们自然也放松下来,于是一些属于太监的产业便应运而生了。太监们的第一个发财门路,就是在京城之中开店铺,他们出钱买下店铺,并雇佣专人负责打理。妓院、烟馆、赌坊甚至是银庄,都是他们涉及的产业面。太监们在宫中人脉极广,因此可以打通各个关节,以此让自己的店铺逃避纳税。

太监们的第二个发财门路,便是售卖宫中的剩饭剩菜。宫里皇族人员在用膳时,往往都追求排场,需要满汉全席的规模,仅仅是菜品便有108道之多。皇帝与妃子们即使敞开肚皮吃,也不能将其吃完,所以会造成严重的浪费。但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清代,吃不起饭的百姓仍然不在少数,如此便给太监们提供了发财的机会。太监们将剩饭剩菜收集起来,如数卖给一些穷人,一些品相好的菜品甚至会吸引有钱人前来收购,毕竟能亲口吃上皇宫中的饭菜,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太监们的第三个发财门路,则是酿制大酱。与现代人酿制的豆瓣酱不同,当时清代宫中太监们主要的酿制原料是饽饽酱。满人曾有用饽饽祭祀祖先的习俗,祭祀完毕之后,饽饽会由众人分享,但在入主中原之后王公贵族们养尊处优,完全不会对饽饽感兴趣,最终被废弃的饽饽都会被太监们收集起来,制作成饽饽酱并对外进行售卖。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正因为优质的馍馍,才会酿出一缸缸的优质的饽饽酱,可是酿酱的臭气,引起了外国公使们的不满。外国公使们经常会来到紫禁城议事,但在与皇帝见面时需要等候,按照定例,他们就会被安排在南书房。南书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议政之地,后来却在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被废弃,久而久之成为了太监们下酱的仓库。下酱是自然发酵的过程,故此,其内部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臭气,太监们尚且都对南书房敬而远之,遑论外国公使。公使们难以忍受臭气熏天的南书房,为此还大闹了总理衙门,最终外务部不得不出面加以干涉,才彻底平息了风波,但太监们却还是没有将下酱的大缸挪走。只不过将酱缸的帽子,密闭的严实了一些罢了,这样只是让臭气变得小了一点。

外国公使竟然斗不过太监,看来,在太监的一亩三分地,外国公使也不好使。由此可见,当时清宫的太监得有多么的跋扈!

清朝灭亡之后,宫中的太监也随之消失,他们的逝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宣告着封建王朝彻底消失了。

参考资料:《皇宫秘史》 李维汉著 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