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二仙居“深夜食堂”这么多好吃的,会不会勾起你的馋虫

清承德风物图里的旱河

1.

承德的传说有很多,二仙居的传说却是和吃有关。

一年冬天,有一个叫汪艺的关里人,因为家乡遭了水灾,家里只剩下了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于是就来热河街里讨生活。

到了热河的时候已经是冬天,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承德的冬天很冷,风雪交加。到了后半夜,三口人躲在一个人家的门洞里避风,快要冻僵了,孩子冻得直哭。

这个时候,房子的主人——广盛绸缎庄的主人关老板听到孩子的哭声,走了出来,看一家三口的惨样,就收留了他们。过来一段时间,看三口人很本分,就资助他们在旱河边儿上开了一个小饭馆儿。

夫妻俩起早贪晚,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过得富裕了起来。

转眼到了乾隆年间,儿子汪兴年也长大了,有时候就在饭店里支应着。

也是一个寒冷的隆冬夜晚,客人们都走了,汪兴年正准备关门睡觉时,门口来了两个要饭的老头儿,可怜巴巴的向他讨饭。

汪兴年看两个老人穿的破破烂烂,脸上脏乎乎的,就没好气的给撵了出去。

第二天早晨,汪艺发现饭馆儿门口冻死两个要饭了,心里想到自己当年,就买棺材给埋了。

晚上,客人都散了以后,汪艺就把当年来热河的时候也险些冻死的经历和儿子说了一遍。

汪兴年暗暗后悔,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吃过饭就忧心忡忡的睡了。

传说中的和合二仙

此时,院子里云雾袅袅,香气四溢,两个要饭的老人身穿百衲衣,腾云驾雾而来。汪兴年赶紧要前去下跪道歉,两个老人却变成了龇牙咧嘴的饿鬼,向他扑来... ...

汪兴年“妈呀”一声,就醒了,原来这是一个梦。

第二天,汪兴年和父亲说了这个奇怪的梦,汪艺说他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

一家人就觉得非常奇怪,就去了庙里找和尚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呀?

承德市百庙之城,最不缺的就是有道高僧。

当着庙里和尚的面,汪兴年把两个要饭的老头被他撵出去的事说了。

把汪艺气的直骂他忘恩负义。

庙里的和尚说:

和合二仙路过此地,看你家生意红火,就要试一试你家人的德行,就变成了老头来你家要饭。谁知你家少爷贪财忘义,把二仙给撵了出去。幸亏老先生还有仁义之心,才没使你家太失本分,不至于遭到报应。

和合二仙托梦给你们,就是提醒你们生意人切不可失去仁人之心呀。

一席话说的父子二人心惊肉跳,回家后请石匠在饭馆边上修了一座小石头庙,里面供上和合二仙的雕像,每天都要把做好的饭菜拿过去供上,平时遇到来要饭的乞丐,也热情接待,算是积德行善。

一个常来喝酒的秀才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建议汪氏父子把饭店的名字也改成了二仙居。

二仙居饭馆附近,陆续的繁华了起来。

2.

热河是个山地,每年夏天从广仁岭、水泉沟等地都有山洪过来,经常把皇帝来避暑的御路和桥梁冲断,二仙居饭馆周边的商家也经常遭水患。

乾隆皇帝在文章里记录了两次水患给热河街上造成的损失:

己卯,大雨骤,西南诸山水一时并集,平地水丈余,经西红桥趋突北山下,石激波转,势益汹悍,自北而南冲击东红桥,奔湍荡越,市廛庐舍当之者,多随波而起。事闻,发内帑赈恤,且量漂屋楹数给缮复之。

及庚寅,灾仍如之,其赈恤缮复亦如之。夫十年之间两遭其害,警于至事,曷可不筹度,以善其后顾。无源之水不能以有形治,惟顺其势而疏之,使下流畅达,则其上自不复壅溃为害,防弭之道无过于此。盖是水之致患,以西红桥沟狭而不能容耳,若含此狭沟使缘南下山,新浚河宽能容东赴热河,宜免搏击之势。(《御制高宗皇帝开新河记》)

乾隆皇帝的意思是说,不到十年的时间,就遭受了两次大的洪水,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朝廷需要拿出钱来进行救助。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疏通新河,让水痛痛快快的流到热河(武烈河)里去。

乾隆皇帝说的新河,就是二仙居边上的旱河。

3.

乾隆皇帝是个痛快人,说干就干。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挖了承德的第一条旱河——二仙居旱河,也叫西沟新河。

接下来又挖了狮子沟旱河、石洞子沟旱河等。

史料记载,从乾隆三十六年开始,朝廷每年为清挖旱河都拨专款,每年工费3000两白银,每年的2月开工,4月完竣,一百年来从未间断。看人家的时间安排,旅游旺季绝对不挖沟破路。

所以,有人说:承德的旱河百年多来,水运沙来,人运沙走,年复一年。

乾隆皇帝喜欢表功,就作诗描写这个景象:

沙溪带山边,山雨溪水涨。

涨退沙必留,疏浚例以何。

设使费疏浚,沙沟溪斯样。

朝廷花钱疏浚旱河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停止,那个时候皇帝也不来承德了,承德就被人遗忘了,这是后话。

4.

旱河修好了,水患杜绝了,旱河两岸很快就繁华了起来。

乾隆皇帝说:

热河自皇祖缔构山庄以来,迄今六十余年,四方之民怀集,辐辏骈毕殷阗,盛若都会。朕敬绳祖武,岁奉圣母驻此,承志颐和。因此顺时行猎习武,从官卫上之扈行,以逯新旧诸藩之执役者,内外咸集,以故热河烟火之盛,月益岁増,则计所以保聚而安全之者,诚为切要,而此新河之利尤大且远也。(《御制高宗皇帝开新河记》)

二仙居旱河长7公里,汇水面积18平方公里,处在城市正中心,穿越市区最长,两岸人口最密集,所以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最大,乾隆皇帝所言不虚。

城市安全,百姓安居乐业,乾隆皇帝也经常派人出来看看,听说二仙居的煎碗坨好吃,经常派人出来买回去吃。

热河街的碗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乾隆吃过,慈禧也派人来二仙居买过。在二仙居桥南道边儿上,就有三家碗坨做得好:碗坨赵、碗坨姜、碗坨王。做好的碗坨切成小块儿,在饼铛上刷油,温火煎透,盛在小盘里,上面浇上芝麻酱、蒜汁、盐水、醋、香油,用小珠叉送到嘴里,能香酥了半个身子。

5.

按照尹忠老人的记忆,二仙居附近百年以上的好吃的还有这些:

一、大北沟口的光绪二十八年开业的万通酱园、小北沟的亨利酱园、草市街的丰福酱园,其中万通酱园请的北京六必居的师傅,用通县的黄豆、保定的白面、南菜园子冯家和刘家菜园子的黄瓜。

买酱菜的马车都排成长队。

二、乾隆四十五年,朝鲜使者朴趾源来承德给乾隆拜寿,他回去后写的《热河日记》里说“热河酒楼,繁华不减皇京”。西大街和旱河边儿的回民饭店西盛斋和东盛斋做的九大碗席,无人不知。

三、赦孤堂胡同南口对着旱河的满巴烧麦馆和二仙居桥北的马巴烧麦馆,这都是回民开的,回民尊称师傅为“巴”,也就是满师傅和马师傅烧麦馆。选料严格,做工精细,又地处繁华地段,随着皇帝来的官员和家属都来排队买着吃,兴盛了一百多年。现在马家烧麦也还有,这是承德的百年老字号。

四、八沟羊汤和吊炉烧饼,承德的吊炉烧饼好吃,在二仙居有马文廷烧饼铺、王富烧饼铺、吴富有烧饼铺等。

五、旱河南沿有戏楼和其他消费场所,每到晚间就有“五香呀,熏鸡呀”的吆喝声,后来除了熏鸡,还有猪头肉、猪耳朵、猪下货和香肠等,生意也非常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最有名的熏鸡有粮市北沟的刘瑞家、北狮子沟街的老龚家、老陈家,草市街的老孙家、南营子街的老徐家。都来旱河街上卖。熏鸡样式完整,鸡头鸡脖子都揻到鸡肚子里,所以有了歇后语:承德街的烧鸡——大窝脖。现在的陈家和龚家,都是承德的老字号。

六、二仙居街南口,有一个木制砖瓦结构的二层小楼,是回民马姓经营了几代人的白荞面饸饹面馆。据说乾隆皇帝微服上街,在他家吃过饸饹。很多人慕名而来,家里老人过生日,一家人来吃饸饹宴。

七、龙嘴大茶壶热茶汤。乾隆年间,有山东人在通济桥北营销茶汤,糜子面茶汤,加红糖或白糖,高级一点的还要加青红丝、桂花,热腾腾的茶汤,用小瓷勺一点点的送到嘴里,又香又甜,补气养生。

八、承德马家切糕,据说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风味独特,驰名北京和塞外,最早的时候都是用本地产的黄米,后来也用南方的糯米。

九、驴打滚儿:传说乾隆皇帝去木兰秋狝,中途饿了(民间演绎),就去了一个农户家讨吃的,农妇正在做饭,只见她把蒸好的带馅的黄米面团,在豆面上滚一下,然后切成块儿,吃起来味美香甜。皇帝就问,这个叫什么?

农妇看院子里的驴在打滚儿,就顺口说:驴打滚儿。

乾隆吃着高兴,就把这个食品引入了宫中御宴,起名“豆面糕”,其实还是驴打滚儿。

此外,二仙居街上还有豌豆糕、杏仁茶、鲜花玫瑰饼、酸豆汁、套月饼豆渣糕、豆腐脑、凉粉、驴肉肥、米糖,每一样都能说得人流口水。

6.

其实,二仙居最最有名的还是锅贴。

二仙居锅贴出现在很多名人的笔下,何申先生对二仙居锅贴记忆深刻:

热河老城内有个地方叫二仙居,名字挺好听的,有点儿诗情画意。三十年前我落户热河古城,最先认识并记住的,就是这个地方。但认识并记住与诗情画意却不相干,与那儿有一铁道小站也无关,更与小站旁有座保存很好的康熙年间建的大石桥亦无关。说来说去,有关的是大石桥边有一家锅贴铺。还是说透了吧,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那时是那家锅贴铺的职工,戴个烟熏火燎的白什布帽子,一身劳动服油渍麻花,先卖锅贴后烙锅贴,外加倒炉灰。这店“文革”后有个革命的新名字(好像叫向阳饭店),但没人叫,大家都叫“二仙居锅贴铺”。地名和店名叫到了一块儿。

... ...

话说回来,这样的地方最不可少的就是饭馆儿,故公私合营前,小小热河城内单是有点儿名气的馆子就能有几十家。都只为一个个运动,晕(运)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晕剩下没几家了。二仙居锅贴铺是幸存者,因紧临小站,生意一直不错。但生意如何与职工收入无关,职工中最多的挣四十三块五,人人喊“罗锅下山一一前紧(钱紧)”。于是,这店的服务态度就出了名的恶劣。前台卖锅贴的大老娘们儿,净偷吃锅贴馅,一脸横肉,算账只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排队的谁说慢她就跟谁急,跳出柜台就挠人。若不是可城内外只有这一家锅贴铺,估计没人敢到这儿来冒风险... ...(何申《我和小草的故事》)

7.

夜深人静,老羊铲史。

此时已是夜里11点50,写了这么多好吃的,口水已经咽了好几次。

想吃点儿什么,还是忍一忍,睡觉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