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四中往事:那山、那树、那缸(上)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那山、那树、那缸(上)

文/ 尹燕坤

【精彩看点】记得有一次,我从家里带了近30个豆腐渣窝头,放到宿舍去自习,等回宿舍睡觉,一周的干粮竟被“可恶的老鼠们”吃了个净光——那天晚上,至少有十几个同学喘着带豆腐味的粗气、“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孤独生长在母校——东平四中旁边山坡上的那棵“仙树”叫什么名字。

传说爬到树上往下看,是数千条头朝上、嘴里吐着信子的毒蛇,没见谁上去过,反正我没敢走近过它。

这棵“仙树”大约在二十年前被雷击而薨,十里八乡的信众赶来叩头,扒了树皮,折了树枝,回家熬水治病、驱魔辟邪。

邻居嫂子将捆扎好的树枝送到我家,我审慎端详,感慨万千,由此也引发了我对高中生活的无尽回忆和对同学的深深思念。

树的西南方不远就是“歪老婆”山,在那个年代是我见过的最高的山。听附近村民讲,山顶上有很多马蹄印之类的遗迹和民间故事。

上学时学校组织我们挑着石灰水往山上垒好基础的地方泼洒,全校上千人出动,折腾了几天总算弄出个“农业学大寨”“农”字的秃宝盖,山下十几里的地方远远望去只是条残缺不整的灰白断线。

一九七四年,我考入东平四中,分到六级一班,全班有60人。当我们走进教室时,课桌上已标记上每位同学的名子,这令我们惊诧不已,尽管把个子相对较矮的我分到了后排,但我仍很高兴,因为 “同桌的你”是位女同学。

接下来班主任宣布了团支部书记、班长等班团干部,我们两年多的高中故事就此开始了。

那个年代虽未改革开放,但也算波澜壮阔。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改学制、压课程、减科目,“以学为主兼学别样”,除了上山涂字还要放炮炸石、开山造田、修路填坑、果树剪枝、土豆削皮,曾步行到齐村收麦,还坐拖拉机到大巴掌柳村学农。

班主任杨永慎老师是位不可多得的教育大家,名校才子,俄语、英语精通,师德高尚,管理有方,投其名下深感幸运。

可惜的是在教育改革、压缩科目课程的大背景下,从不张扬的我却借助在教导处刻印讲义的影响“上窜下跳”,鼓动同学力主抛弃英语且获得成功,美其名曰“中国人不学外国话”。

英语课堂上,杨老师转教地理课。那时杨老师最有预见的话就是“尹燕坤,不学英语你将后悔终生”。

我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杨老师预言成真,英语的重要性凸显,评职晋级,早期操作计算机,甚至几次升迁机会均由此失去,进中、高级职称也大费周折,尤其是从事教育这一行,英语简直是就逾越不过的鸿沟。

这使我深深体会到,当年“中国人不学外国话”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读高中的年代虽然没有假冒伪劣,但物质极度匮乏,盐水窝头,咸菜煎饼把人吃得面黄肌瘦,头发竖起。

每周从家里背上煎饼窝头玉米面到学校,当时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没有菜就不吃饭了?我们天天没菜,饭还不是照样吃。

当时比较“恨”那些“非农业户口”和家庭条件好的“官二代”“富二代”,因为他们不仅吃油汪汪的咸菜,甚至连盐都要用葱姜炒过。

记得有一次,我从家里带了近30个豆腐渣窝头,放到宿舍去自习,等回宿舍睡觉,一周的干粮竟被“可恶的老鼠们”吃了个净光——那天晚上,至少有十几个同学喘着带豆腐味的粗气、“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作者:尹燕坤,东平四中六级一班学生。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安康吉祥,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