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流行过的“杀马特们”都去哪儿了? | 社工视角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刘豪杰

    机构 | 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2008年,在中国互联网上横空出现一个神秘的网络家族,他们留着五颜六色的发型、穿着一些个性的衣服、带着稀奇古怪的首饰,他们就是“杀马特”。

比如有这样的---

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杀马特”从出世到销声匿迹,都是在大家的非议和嘲笑中度过,大家来不及考虑就迫不及待的在他们的身上贴上了“怪胎”、“山寨”“土鳖”“审美扭曲”、“另类”等一些标签,没有人去询问“杀马特”为何会出现,更没有人去关心在“杀马特”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要顶着别人的嘲笑和非议去将自己刻意的浮夸?难道他们真的是一群审美扭曲的“怪胎”吗?

近日,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视频让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视频中被称为“杀马特教父”的罗福兴向我们说出了这背后的原因---因为“关注”。

“杀马特”一词源于小学英文单词“smart”,这个群体平均年龄多为18岁以下,多出现在云南、江西等一些不发达地区,因为贫困,父母必须要双双外出打工,才能勉强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由于父母常年不回家,他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最长的可能要4、5年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罗福兴很小就辍学像父母一样外出,这导致他从小的感情确实和及其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这一阶段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有的情感位置。“只要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就可以了,不会在意被人怎么说”罗福兴说道。

和罗福兴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同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希望能够融入到一个圈子,融入到这个社会,但是回头发现,也只有“杀马特”这个群体能够接纳自己,所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杀马特家族”,他们浮夸的造型,夸张的自拍,奇怪的首饰和衣服,无非都是他们空白的内心一个伪华丽的独白。“这些首饰啊、衣服啊全部都是两元店买的,从头到脚加一起不到两百块钱,只要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怎么夸张怎么搞”罗福兴说道。

中国没有“杀马特”,他们是一群抱团取暖的弱势群体,他们利用这种极端的形式获得关注来弥补自己的感情缺失和内心的空白,我们更应该放下偏见和嘲笑,多一点关注和帮扶。

中国还有很多的“杀马特”,地域性经济的落后、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很多这样的群体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作为社工,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很多流行的社会现象背后都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有谁留意?欢迎分享社工视角下的社会百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