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引火汤出自清朝陈士铎《辨证录》,由熟地、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组成,主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常添油桂一味,引火归元。
城关医院司药宝莲,40岁,1981年12月23日初诊。患口腔溃疡,外阴溃疡6年。发作多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当日,交节之时刻一到,立刻发病。经治多年无效。诊视,见舌红如柿,无苔,口干极而不欲饮。口角内侧,舌边尖部,白色溃疡成片。外阴不便诊查,据诉,每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头晕如腾云驾雾,面部轰热如潮。按脉沉细,双膝独冷。其症发病甚急,说来就来,一二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此症,《金匮》谓之“狐惑”,现代谓之“白塞氏综合症”。本论谓由湿热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治以清湿热而杀虫。此例病经多年,反复发作,未见湿热积毒征象。从脉证推断,恐系肾阴久亏,阴不恋阳。适逢冬至节令,一阳来复,龙雷之火不仅上燔,且肾与前阴相关,又且下焚,姑予引火汤一试。12月27日,药后诸症皆愈。此法并治45岁以上之男子多人,服药1剂,口舌疮即退,服3剂下阴部之溃病亦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