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使用手册1.9

论语使用手册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慎终追远与民德归厚

2.谁是子禽

3.夫子之求

1.慎终追远的意思从行为上大体可以解释为“葬之以哀,祭之以敬”。

儒家以终来代死,远,最初有远祖的意思。慎有谨慎诚敬的意思,追有追思不忘的意思。人从自然情感出发,能够亲近的亲族很难追之过远的,毕竟,能见到祖父曾祖就已经是自然情感生发出来的原初情境的极限了。因此,慎终已经成为了需要强调的习惯,就更不要说追远了。通过习惯,形成情境,以此将自然生发的孝,推广开来。

这里的慎与追,都是从最原初的孝这一自然情感而发的回溯。移风易俗,上行下效,以此来重新激发最原初的自然情感。“得其天性谓之德”,意思也在这里。

2.子禽是谁,在历史上很有争议,有的认为是夫子的弟子陈亢,将陈亢,陈子亢,陈子禽,元亢认为是同一个人。但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把几个名字分别对应上了具体的人。

也有的说子禽是子贡的弟子,不过,从这段话的语境看,弟子问老师问题的方式也不会以这样的语气口吻,因此也很难成立。

之所以要提及这样一个有关于人物是谁在注疏中存在的争论,用意在于,《论语》里面不同的人问差不多的问题,是会得到不同的答案的,所以,每一个答案都是语境化的,都必须还原到一个具体情境之中去理解。

也就是说,发问者在某个时机下以自己的整个背景提出问题,而孔子就这这个语境提供的当下视角和这个具体人的行为历史给出一个在此语境下的答案。所以,读《论语》,里面的人都是谁,主要都干过些什么,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无足轻重。如果子禽没办法确定,那就大体上划定范围,比如,不是夫子的弟子,也不是子贡的弟子,而是这样一个旁观者。无论如何都是要确定对话的大致情境的。

3.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了一个地方都要考察一下施政情况,夫子是要去求那个地位,还是君王给他的地位?从语气上来看,那意思就是,你都必闻其政了,那肯定是在乎的,这里面毫无疑问是存着对夫子行为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后世也有解说的,多数就是用温良恭俭让这个话来解说,认为夫子行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君主深受感动,自愿求夫子来治理。这个多少有点牵强,从子贡的回答里也看不出这个意思来。

子贡说的是夫子的求跟其他人的求有异,不是说没有求。本来嘛,诸侯之间的奔走,到了一个地方必闻其政,怎么能说不是求呢。只不过夫子的求是从温良恭俭让出发的。

子贡愿意从根本气质上讲,后世讲儒家的“变化气质”大多追溯到子贡,温良恭俭让是自身气质的变化,从这样的气质变化中生发出来的格局,必闻其政后总是会被君主以政事问之,也就不奇怪了。巧言令色的求,那是以获得那个位置为唯一标准,用什么办法不论,主要是看结果,得不得到了那个官位。而温良恭俭让是又要过程又要结果,过程在修身和修身的外推,那个位置必须是正当过程的正当后果。

(0)

相关推荐

  • 论语:温良恭俭让(1—10)

    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在谈到农民革命时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 ...

  • 【孔门】陈亢:问一得三,力阻人殉(上)

    陈亢字子亢,又字子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无陈亢,<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列其为孔子弟子,并且说他"少孔子四十岁".<论语>中有三个段落谈 ...

  • 五德盈怀事常顺——《论语》悟读【10】

    五德温良恭俭让,万方东西南北中. <论语>第一篇第十章: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

  • 【第10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0章》孔子的风度就是温良恭俭让吗?

    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0章>孔子的风度就是温良恭俭让吗?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 ...

  • 说不尽的孔子

    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72人,其中最主要的有: 1.颜回:生于前521年,去世于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

  • 【读论语】学而第十章:君子如玉

    <学而>的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quo ...

  • 李煜晖:《论语》章句教学例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文化之根"为主题,选取了先秦儒.道.墨等各家各派经典论说文.<<论语>十二章>是其首篇,按照原书篇次,从<学 ...

  • 斯文且待何枝依——《论语》悟读【257】

    颜渊已死,斯文何依. <论语>第十一篇第八章: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 ...

  • 素说论语:学而篇(10)

    学而第一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试译 ...

  • 论语使用手册0(内容枯燥,无图)

    论语使用手册0 今天为什么读<论语>? 如今这个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信息时代",拜科技所赐,人们被淹没在无穷尽数的碎片信息之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 ...

  • 论语使用手册1.1(内容枯燥,无图)

    论语使用手册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怎么是学,学什么? 2如何习,什么是时习? 3为什么会"说"? 4有朋来,为什么乐 ...

  • 论语使用手册1.2(内容枯燥,无图)

    论语使用手册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为什么孝悌就不好犯上作乱? 2孝悌为什么是仁的根本? ...

  • 论语使用手册1.3

    论语使用手册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怎么算是"巧言令色" 2.为啥巧言令色就"鲜有仁"了 1.巧言令色一般被解为"好其言语,善其颜色& ...

  • 论语使用手册1.4

    论语使用手册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为什么是三省吾身 2反省时怎么才算是忠与信了 3传不习乎的意思是什么 1.三省并不是每天反省三次,三不是一 ...

  • 论语使用手册1.5

    论语使用手册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的含义以及千乘之国是怎样一个概念的国 2.怎样算是敬事而信并且节用而爱人了 3.怎样才算是使民以时 1."道& ...

  • 论语使用手册1.6

    论语使用手册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孝悌的顺序与结构 2.谨而信,泛爱众与兼爱的不同 3.怎么理解行有余力? 1."弟子" ...

  • 论语使用手册1.7

    论语使用手册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贤贤易色"的意思 2."父母"& ...

  • 论语使用手册1.8

    论语使用手册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君子什么样的"重",会影响到学的固与不固 2.有关"无友不如己者&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