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精华之集成,尔后汉唐宋明清,即所谓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为源头,代有传承接续,创新发明,皆为立国之本。而新中国之建立,乃“革故鼎新”,开创空前未有之基业,必然会带来新与旧的对峙,乃至有破旧立新之争。但是,“新”是从“旧”“蜕胎而来”,万丈高楼是从基础上砌起,新文化绝不能割断旧传统。我国经历过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前三十年的“文化革命”,与旧传统彻底决裂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不能丢,“国学”仍然是重要的新文化的思想资源。这就是目前所以出现的“国学热”的缘由。

当前,随着国内各大学国学院的建立,国外各国孔子学院的纷纷落成,“国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必须讲清楚,弄明白。

原来,作为公元前四五世纪时原创性的“轴心时代”的中华文明,就是以儒(孔子)与道(老子)两家为代表,举世所公认;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两家执著一念,各有千秋,又优势互补,缺一不可,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却有的人执拗地坚持:国学就是孔孟之道,儒学一家之天下。这显然是有偏颇,甚至是误导,与实不符。

如所周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植根于宗法社会,言必称尧舜,法先王,效文武、周公,重经世治国之学,讲人性,倡仁义,“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三纲五常”,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差有序的社会结构。儒家学说,到了汉代以后,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然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要经典是《道德经》五千言,言简意赅,盛大而精密。它崇奉先天地而生,万有之始的“道”。虽比儒家更重在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深邃玄妙,却绝不容忽视。道家以“道”为万有之本,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无为而民自化”。珍视个体生命,贵生,保生,长生。强调“负阴抱阳”、“以柔克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特别是道家还认为“损不足而补有余,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由此酿出追求“均贫富”的平等呼声,在受压迫者中间,更演化出“替天行道”的号召。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儒家正统学说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况且,还有老子而后的庄子,提倡“坐忘”,宣扬鲲鹏展翅翱翔九万里,“逍遥游”等心灵自由,无我之主张。更给沉浸于入世的思想文化压抑沉闷领域吹进来一股清风,带来了一丝凉意。实为难能可贵。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反,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逸世无为,以柔克刚,即以静制动,“上无为而民自化”。这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似乎是对立的,其实是互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吗!而且,据记载(或不确——作者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西行入周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问礼。尔后答弟子问,仰慕赞叹:老子形神“犹龙”而不可言说矣!另外,两家还都共同尊奉众经之源《易经》为经典。儒家尊《易经》为五经之首,“孔子晚而喜易”,竟至“韦编三绝”。而《道德经》、道家无处不言阴阳,则与《易经》息息相合相通。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等等。由此可见,儒、道两家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还有相通互补这方面,应予以特别关注。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遵奉儒家为“正统”,但是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及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秦朝十几年的暴政,再遭受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动乱而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无为而治,励俭处静,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此后,又如在隋末战乱结束之后建立起来的唐朝,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遵法李氏祖先老子之道,则成就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天下大治,是为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盛唐伟业。凡读史者,无不深晓其中的奥妙。

儒学、道家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即知识分子们取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几乎不可须臾有离。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走过的人生轨迹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说,读书的士子们若能“学而优则仕”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仕干政,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如果一旦仕途失意,或进身无门,则往往是到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自由,放浪形骸,悠游自在,即走上所谓的“独善其身”之路。前者典型代表是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而后者当属“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沧桑历史,无处不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很少有人能跳出这个范围。

而且,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两者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以后,佛教(也是“轴心时代”的原创文化)从印度传入了中国,开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佛与儒、道三家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甚至能把域外的文化,如印度佛教,消化吸收,成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至于当今如何研究“国学”,继承传统,开新立派,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平发展做出新贡献,则是目前“国学热”讨论的主题,本文在此不做赘言。

最后,引用一位英国哲人的话,作为结语。史学大师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自觉自为地跳出“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大胆地指出:“在未来中国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能够推动人类和谐发展。”甚至预言:“中华文明将统一世界。”而作为中国人则不该妄自菲薄,理应具有文化自觉,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才对。

(0)

相关推荐

  • 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们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我们把儒家.道家和法家看作公司的话,三家的思想差异就一目了然了.儒家强调老板第一,员工间要相亲相爱,赚钱不重要,老板要996咱们就反对他:道家则认为人要清静无为,做好了自己本分后,赚不赚钱就顺其自然: ...

  • 《国学溯源》自序

    <国学溯源>夏海著 中华书局出版 自 序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提出著名的"轴心时代"概念,认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文明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精神领域出现了 ...

  • 《道德经》的历史地位(1)

    提起老子和<道德经>,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子只不过是诸子百家之一子,<道德经>学说也不过是百家之一家,远不及孔子及其儒家那么风光显赫.然而,如果不被历史扭曲形成 ...

  • 《儒林外史》里的儒道互补

    一 三十年代初鲁迅抱怨"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儒林外史>的伟大不被人"懂".鲁迅何所指?有说是指"洋博士"胡适,有说" ...

  • 归途如虹 || 从渴望建功立业,到主张儒道互补

    从渴望建功立业 到主张儒道互补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和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儒家鼓励大家 ...

  •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

    儒家入世,方正为人,圆融处世. 道家养性,低调做人,高处成事.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儒道互补是 ...

  • 论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 中国文人的人生选择:"入世"和"出世" <孟子·尽心上>有云:"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古往今来,中国传统知识 ...

  •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 韩秉华|澄怀观道---当代中国名家学术精品展

    韩秉华,1962年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尉天池.田黎明.满维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创作委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

  • 3.《实用周易指南—易传》——系辞融合儒道两家思想 将乾坤上升至道学高度 提出了乾道和坤道

    作者:杨本枢 原文: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

  • 【精彩回顾】华润健康乡村 | 徐国良教授:膏方之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健康是生活美好的重要基础,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千百年来中医药为维护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了举足 ...

  • 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本来就是一体的,以道家入门为最方便的捷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兼及诸子百家而形成的一整套文化思想. 儒道佛这三家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皆有论述,普遍认为儒道佛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但是现在网络上,依然有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