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78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论》.第278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篇》一开始就讲了: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总六经而统荣卫。当太阳之表有了病变的时候,这个藩篱没有扎牢的时候,邪气就会趁虚而入,那里虚弱就往那里跑。

本条的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是邪气从太阳经表在往太阴经跑。这里的脉浮而缓近似于太阳中风的脉。太阳中风的脉缓,但太阳中风也是一个表病,《太阳篇》虽没有明言太阳中风的脉浮缓,但太阳中风的脉应该是浮而缓。当我们诊到太阴中风的脉浮而缓的时候,说明这个太阴病还在表,就像少阴表证一样虽然有少阴病的特点但这个病还在表,在表就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见《少阴篇》)。一个道理,本太阴中风在表的时候,它虽有太阴里证,在太阴里证还不明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太阴表证,即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和太阳中风同属太阳病,所以,其脉浮见缓,治疗的方法也是相同,宜桂枝汤(见第276条)。

太阳中风是个热性的病,在不受其他经病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又名中风(见《太阳篇》第2条。当太阳病受其他经病的影响时,表现出来的未必全都是太阳中风了。太阳中风脉浮见缓,手足自温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和太阴病有关系的,所以,本条讲系太阴;这里的系是说太阳中风与太阴中风有关系。

太阴经是六经的叫法,在十二经络中太阴经又分为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两部分。当太阴中风以太阳中风的形式传到足太阴脾经的时候,即以热病的形式传到足太阴脾经的时候,这个太阴中风就变成黄疸病了,一身发黄(见《要略.黄疸病》篇)。

《黄疸病》篇讲:寸口脉浮而缓,浮者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太阳中风转为太阴中风以后,这个病到了足太阴脾经后变成黄疸病了,其手腕桡骨后面的六部脉都浮说明这个太阳中风的脉已经变成太阴中风的脉了,如果六部脉都缓说明这个太阴中风已经变成太阴痹证的脉了;现在这个太阴中风的脉浮而缓说明这个太阴中风病中夹杂着太阴痹证。脾主四肢,太阴中风中夹杂着太阴痹证的时候,四肢苦烦。因为,痹者不通也,不通者痛。这个痛中就包括苦烦,苦烦是太阴痹阻影响到肝胆的疏泄了。在五行中脾属土,土的颜色是黄色的,当得了黄疸病以后一身就会尽黄。

《黄疸病》篇讲:诸黄家病,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现在的小便本来就顺畅,自然也就不会发黄了。

至七八日是太阴中风在六经中转变的一个周期,而不是黄疸病转变的周期,黄疸病的一个周期是十八日,治疗黄疸病的时候最快也要在十日以上等黄疸病邪衰退的时候这个黄疸病才会好。这里的至七八日是这个太阴病在进入第二个周期的开始,本条中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阳中风已经进入太阴经了,太阴病固有的寒邪已经受到太阴中风的冲击了,即寒受到热的冲击了。寒热交争,肝胆在要疏泄不疏泄的时候,其人暴烦。

这个时候,足太阴脾经固有的寒利在太阴中风热邪的冲击下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逼寒邪下行,因为,寒是从下焦来的,热是从上焦来的。所以,本条讲: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这里的脾家实就是太阴中风的热气进来了;这里的腐秽当去是上热逼下寒外出。所以,虽下利日十余行,其利必自止;虽暴烦,其烦必减(在这里还可以把暴烦理解成湿热困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