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龙杰:俺村有台曲子戏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俺村有台曲子戏

作者 |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

我的老家,方城县赵河镇倪庵村,地处偏僻。解放初期,文娱生活十分贫乏,只有学校的宣传队带来的扭秧歌、打腰鼓、霸王鞭等从外地引进的一些娱乐形式,但很短时间便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们这里的农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是传统的戏曲节目。解放后不久,我们县就恢复和组建了越调、汉剧、豫剧等几个剧团。但这些国家剧团多在城里的剧院卖票演出,很少下乡。我们家距县城四五十里,一般群众看戏的机会很少。旧社会传统的庙会、节日会,解放后都不再举办,只是在每年的麦收前,当地政府会组织一次“物资交流大会”。届时,会邀请县剧团前来演出助兴。

物资交流大会开始之前,大会的组织者会把物交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以海报的形式通知各自然村。各村群众听到物交会唱大戏的消息,好像一股春风把山村吹暖了,街头村尾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大家奔走相告、相约,真比过年还要期盼。

物交会举办地及附近的村庄,家家都要请客,小媳妇回娘家请爹娘,爹娘也把已出嫁的闺女叫回来,亲朋好友互相邀约,戏班还没有来,唱戏的消息已传得满天飞。

物交会一开始,在通往会场的大道小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牛车、架子车拉着老人和孩子、青年男女则结伴步行,一路嬉闹,一路欢笑,涌入会场。

戏台子常常搭在空旷的田野里,没有座位,没有音响设备,年轻人为了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争着往前边挤,“挤顶台”的人流不停的晃动,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像一潭碧水,风浪骤起。老人和孩子虽带着凳子,也只好在后面和周围逛悠。即使这样,连续三天的大戏,人山人海,许多人还是每天都不缺席。懂戏文的看情调,不懂戏文的凑热闹。当时农村文娱生活的贫乏可见一斑。

我们村的乡亲们,对于戏剧的热爱,较之于其它村,可以说更胜一筹。因为我们村有一个老戏筋王德甫先生,他原是一个老庄稼手,又是三里五村著名的木匠师傅,解放后家里的日子过得比较殷实。他又是一个民间艺人,会弹三弦、琵琶,会唱大调曲子。农闲之时三五之夜,常邀一些同行朋友,弹拉说唱。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都搬着凳子,前来听唱。日子长了,像《潘金莲拾麦》、《李豁子离婚》等有趣唱段,许多群众都能哼上几句。

由于王德甫先生的爱好和人缘关系,也常常招引一些外地的戏剧爱好者到本村唱“地摊戏”。他们自带锣鼓家什,自带弦子,不化妆,素颜对唱。爱唱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头戏”,如《杨家将》、《包公案》等,能一连唱几天。戏班子不要钱,村民只需轮着管饭就行。

这样熏陶渐染,爱好戏曲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都会来几句路戏。后来就有人提议,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成立一个曲剧团?大家之所以选择曲剧,是因为曲剧好学好唱,戏词通俗易懂,接地气。

这样的想法,在村里立刻引起了共鸣,也得到了当时的农会和村干部的支持。于是大家就推举戏曲爱好者王德甫和村会计贾成文负责村剧团的筹建工作。

要想创建一个小剧团,必须要首先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演员的服装和乐器;二是要聘请一个技艺全面的老师;三是选拔培养一批合格的演职人员。

要购置全套的演员服装和乐器,是需要一笔相当数目的经费的。但创建之初是在刚解放的1952年,农会和村子里没有任何资金,当时还没有合作化,让分散的农户去兑资金,也不现实,想来想去就想到了村子里寨墙里边的几十棵大杨树。这些杨树,土改时尚未分到农户,属于村子里的公产。已有上百年的树龄,每棵都有两个人合抱粗。农会和村干部议定把这些大杨树卖掉,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置演员服装和乐器。

这些大杨树被伐掉后,发现成色都相当好,棵棵都不空。的确卖得了好价钱,为小剧团筹得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资金。当时几位经办人打算,这些资金除购买戏剧行头和乐器外,还要留一部分作为剧团的其它日常开支。

可几个经办人到省城的戏剧用品专卖店里一打听,谁知这些戏剧用品价钱都非常昂贵,要把所必须的戏剧行头和乐器都置备齐全,把这些钱全部用上也远远不够。他们回来一商量,决定乐器用钱买,服装自己做。好在我们村的地主多,地主家庭的妇女们,很多都会绘画、刺绣、剪裁。村上就挑选了六七个心灵手巧的妇女,买来了衣料和绣花钱,从剧团上借来了各种服装,让村上的妇女们比葫芦画瓢。经过好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一套套适合角色穿戴的靴帽蓝衫竟然都做了出来,让戏剧行家看了看,也算“将就”。

解决了服装和乐器问题,剩下的就是聘请老师和选拔培养演员了。

通过各种因缘机遇,在王德甫先生的真诚感召下,终于聘到了南阳县石桥镇夏村的民间曲剧艺术家史兰富先生作为倪庵曲剧团的老师和导演。史先生是享誉南阳地区的曲剧表演艺术家,主演须生,并可反串演小生和丑角,因其表表演夸张形象,唱腔宏亮,音韵宽厚,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几千人的观众,即使站在最后也能听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的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大家送他个绰号叫“拉烂车”,意思是群众为了急着看他的戏,把车都拉烂了,可见当时的“追星”盛况。

“拉烂车”真是一个曲剧全材。他不光会唱、会演、会武功,还有超强的记忆力,心里装着许多剧本,能把整出戏的人物唱词、道白都一字不漏的记下来,使大家都惊叹不已!这在当时剧本十分缺乏的情况下,确实为新成立的剧团解决了燃眉之急。

至于演职人员的选拔,先是就地取材。王志铎,中等身材,长得很帅气,是王德甫先生的长子,门里出身,声音宏亮,也擅长表演,选为“小生”。田玉星、宋义章,虽为男性,但都长得白白净净,明眉大眼,身体长得很匀称,分别选为“正旦”和“花旦”(解放初期,民间尚存封建意识,女子愿意登台唱戏的不多。)贾成文唱老生;李文亭唱老旦;胡金来性情幽默、滑稽,但声音很好,选为丑角;吴怀堂唱花脸。

王德甫先生掌鼓板,王金玉和吴章明二位拉曲胡。一些非主角演员,经常调换,印象不太深。

至于戏台子,是两合大寨门用石滚支起来,四个角栽上杉篙,周围用高梁杆织的箔圈起来就可以演出了。晚上点的香油灯,后来才改为汽灯。

记得刚开始排练时,比较成功的一出要属《梁山伯与祝英台》了。王志铎饰梁山伯,田玉星饰祝英台,宋义章饰祝英台的书童四九,胡金来饰马士荣(后来的剧本称马文才)。他们几个化妆一登台,许多青年男女,首先被他们的优美靓丽的扮相所折服,当时还没有鼓掌的习惯,立刻便爆发出一片惊奇、羡慕的喝彩声。小孩子对胡金来饰演丑角马士荣的一段开声白印象也特别深:

我,马士荣,
红罗山上把书攻。
一天学会三个字,
两头不会当间儿生……
全剧最精彩的是“化蝶”一场:

当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归家后,英台被许与马士荣为妻,山伯闻讯,忧郁而死。英台誓以死相殉。当英台出嫁时,绕道山伯墓前祭奠。此举感动天地、忽电闪雷鸣,坟墓爆裂,英台忽然跃入墓中,在一股青烟的掩饰下,山伯、英台化为一对蝴蝶,翩翩起舞……在观众一片欢呼声中,徐徐落幕。

小剧团开始上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炮打响。参演的几个主要青年演员也都成为我们这一方受群众喜爱的“名角”,并为剧团以后的兴旺发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剧团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外地的演员也陆续参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南阳县茶庵人顾明章,饰演青衣,外号“大金牙”;社旗人孙保军,饰演花脸;社旗人马树宇,饰演丑角;还有“浪旦”、“大辫儿”等人,记不清是哪里人。

演的节目,除《梁祝》外,还有《白蛇传》《西厢记》《三哭殿》《辕门斩子》《老少换》《闫家滩》等等。

在“拉烂车”饰演的一些节目中,他的“绝活”在观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在《寇准背靴》中,他饰演寇准。在黑夜探访杨六郎的路上,他用两个乌纱帽翅子的摆动,来反映他“一边走,一边盘算”的复杂心理活动:一会儿让两个翅子正转,一会儿倒转;一会儿慢转,一会快转;一会儿左转右不转,一会儿右转左不转;一会儿动,一会停……全会场一片寂静,观众张嘴,看傻了眼睛。这种“翅子功”,在曲剧里,大多观众认为,只有像海连池等名家才具有这种功能。而在我们这个乡村剧团里,竟也能看到这种“绝活”,真不简单。

在折子戏《跑伞》中,“拉烂车”挥动一只雨伞,上下舞动,左右翻飞,忽伸忽合,变幻莫测。两脚且舞且蹈,侧翻跟头,令人眼花缭乱,引来一片喝彩声。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来我们村剧团演出的,有一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叫谷秀英,陌陂人。长得明眉大眼,皮肤白净,身段轻盈,声音甜美。在《拷红》一剧中,他饰演红娘。他虽然年龄小,但扮相好,而且做功、唱腔都老辣到位,令观众眼前一亮,称颂不已。许多老戏骨筋都说:“这妮放到县豫剧团里也不瓤!”

这话可真言中了。谷秀荣在我们村演出不久,就在1963年,被方城豫剧团选中,录为正式演员,在老一代豫剧家的培养下,很快成为方城豫剧团的台柱子。1975年被常香玉收为徒弟。1982年被调入省豫剧院一团,很快成为该团的领衔主演,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1年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成为享誉省内外的戏剧名家。我们村的老年人每每提到谷秀荣总是啧啧称赞,并以她在启蒙时代曾多次在我们村的曲剧团参加演出而引以为荣。

我们村的曲剧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曾多次到县内外演出,1961年曾在湖北各地演出达数月之久。“文革”开始后,古装戏被禁演,而许多老演员不会演现代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渐渐被淘汰。而我们村的曲剧团,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2020年11月3日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0)

相关推荐

  • 曲剧《丁郎认父》全场戏之三 洛阳市红红曲剧团演唱

    曲剧《丁郎认父》全场戏之三 洛阳市红红曲剧团演唱

  • 曲剧《丁郎认父》全场戏之一 洛阳市红红曲剧团演唱

    曲剧《丁郎认父》全场戏之一 洛阳市红红曲剧团演唱

  • 贾龙杰:一个拉煤人的经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一个拉煤人的经历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 ...

  • 贾龙杰:漫话石磨与磨面​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漫话石磨与磨面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 ...

  • 贾龙杰:湖北施恩杉木坝探亲纪实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湖北施恩杉木坝探亲纪实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

  • 贾龙杰:小河的前世今生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小河的前世今生 作者 |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 ...

  • 贾龙杰:​​故乡的老井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故乡的老井 作者 |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 ...

  • 贾龙杰:票证时代的记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票证时代的记忆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 ...

  • 贾龙杰:打麦场上的那些农活儿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打麦场上的那些农活儿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 ...

  • 贾龙杰:方城烩面赋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方城烩面赋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I ...

  • 贾龙杰:建议给红薯立个纪念碑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建议给红薯立个纪念碑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