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越窑瓷器百科
越窑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瓷器,它以青碧透亮的釉色影响后世的审美。它像陶瓷界的一代宗师,功成身退后,留下世人念念不忘的“月染春水”与“千峰翠色”。
作为越窑青瓷的发祥地和中 心产地,1000多年前,慈溪上林湖越窑生产的青瓷源源不断地输往大江南北,开辟了从明州(今宁波)通向海外的著 名的“陶瓷之路”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 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越窑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之所以占据重要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久远,其在中国瓷器史上也曾经历辉煌。越窑青瓷从东汉开始一直呈现蓬勃向上的姿态,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一书中有此评价:“碗,越州上┅┅”。对当时流行的越窑青瓷茶瓯,陆羽评曰:“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在同样一本书中,陆羽对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比较,他评道:“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 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丝绸之路,渊远流长的文明交流,曾使我国彩陶艺术增加过艳丽的光荣越窑青瓷对外的输出,进步了东南亚国家的物质文明,埃及以及非洲等国家对越窑青瓷赏识和寻求,并全进行拷贝,丰厚这些国家精神生活和陶瓷业的开展,越窑青瓷对国际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越窑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呈现的莲花瓣纹,融化了外来文明,形成中华民族自个的特突艺术个性,使越窑青瓷愈加光彩夺目越窑青瓷在国际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芒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