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笔记:虞山的徒步路径
梁东方
常熟本是长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城市,但是却得天独厚的有山有水,水是真水,山也是真山。而且山和水都与城市相伴相随,参差互在,举目之望就可以见山,抬步之劳就可以登山。此“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山,就是置身常熟市区,成为常熟标志的虞山。
虞山脚下的虞山公园和虞山山坡上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围绕虞山绵延20公里的山与平原的交际线,都是常熟与大自然直接相沆瀣的风光所在。有了这些天地的造就,常熟城内的园林街巷就有了最大的凭藉,就有了人文风景与自然风景互文式的和谐一致。
虞山山脚、山坡上,有虞仲(仲雍)的墓,有孔子的学生言子墓,有第一代吴王墓,还有两千年来大量名人如黄公望、王扶、钱谦益、柳如是、王石谷、翁同龢、曾朴的墓……森森古柏就在城市之畔的山坡上,这些先贤死过多少年以后就已经不再让后人有生死之哀,而完全成为文化凝结物,甚至直接就是文化本身。
这样一座满是既往人类生活痕迹的文化名山,这样一座至今依然葆有完整的山林生态的自然名山,有森林有茶园的山,不用长途奔波,只需要乘坐公交车就可以直达山顶。
到山顶上以后,不必进需要买票的剑门景区,只需要顺着公路一侧的徒步路径下行进入林中,就可以穿行桂花林进入青苔斑驳的徒步路径之中。
周末的时候,城市里的人们只需要花上一块钱就可以这样先到山顶然后逐渐下行的进入山林,或者干脆全程走上来再走下去,做大运动量的山林徒步。奇特的是,在整个徒步过程中几乎经常都可以望见山下城市的居所,山林就在人居头顶,人居就在山林之下。这是常熟的山与城市、自然与人居之间天赐的奇妙关系,类似的关系在苏州也有,在无锡也有,在杭州也有,似乎已经是可以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好地方的一个普遍条件。
虞山登山路径上气息湿凉,林木高大茂密,虽深冬而不失植被芬芳,山下车声隐隐可闻,山上如老林深山。沿着峡谷乱石的徒步路径上,常有巨石横空,常有崖壁赫然。
这种深山老林就在人居之上的奇妙格局,让人不由想起英国那个走徒步路径回故乡的诗人。他靠着穿越山林徒步路径的过程中,到沿途的村庄中朗诵自己写下的诗歌来挣旅费,一边走一边写一边朗诵,最后还写下了记录整个徒步过程的书稿……
一个人置身的环境好了,情志就会好,他的创作才会有更好的价值,甚至他的创作过程本身也能像行为艺术一样成为艺术品。这实际上是虞山、常熟地方遍布两千年来的名人痕迹的重要自然根据。人杰地灵之谓,是需要自然地理的基础的。
在这样能看见自己山下的家园的“深山老林”中,路边的亭子和座位则是一种类乎公园设施的存在,它们显得有点突兀的格式让山林荒野人化成了江南园林。坐在花窗圆凳的亭子里外望,周围不事人工的山林便都是精心设计过了一般的借景。这大概是江南平原上最独特的山野园林了,叠山造洞的方寸格局一变而为高大林木下的巨石方阵。
偏偏还有轻衣短裤的年轻人顺着逶迤的山路阶梯快步跑下,是为时尚的跑山者。他们让这天地与人共同用时间堆砌起来的遍布青苔的庞大园林,顿时有了现代意味,也让置身其中的你不再以为是立轴的传统山水画里那样的拄杖独行的踽踽之客。
顺着这样古老与现代相契合的山林徒步路径下到山底,就是翘角飞檐的兴福寺。红墙的兴福寺,在山石形成的山坡戛然而止的平地上,耸立着无数似乎欲与峰山争高的大树,大树下的流水、流水边的庭院、庭院里在冬天里结满了硕大的黄色果实的香椽,都是虞山山脚下的别墅人居状态的日常景象。
据说这些像是柚子的黄色香椽,闻之则香、食之则臭,所以一任其掉落地脚田边流水之中而无人捡拾、无鸟啄食,只成了冬天略显单调了山林山脚的颜色点缀。
而这样的点缀,已经无异于另外三个季节里的花。
一座山在一座城中,那山脚与城的衔接之处就会有诸多的参差之处,就会有人居与自然融合的诸多迹象。虞山与常熟城的融合边界上的寺庙村庄之间既有高大的银杏林莽也有青青的竹林,山脚下的人居无不气息氤氲而恬然安详。是为整个虞山徒步路径上的又一种全新的景况,穿行其间,可以分明的看到世世代代的常熟人在虞山的荫庇下的好生活。
在一个异地而来的人,尤其是北方来的人眼里,常熟这样好山好水的地方,的确是值得反复盘桓、一来再来的所在。因为每次行走不同的路径,每次观望到的细节,都可以充盈为自己关于山川大地、关于人文地理、关于人居状态人生环境的不无新鲜的收获。
我们在十年前来过一次,现在十年后又来了一次,期望下次不要隔得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