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2条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注解伤寒论》: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熇熇(xiao一声)然而热也,若合羽所复,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本条主要讲述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病机及治法方药。

太阳中风证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成,致营卫失调,腠理疏缓,肌表不密,营阴外泄。主脉是浮缓。主症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鼻鸣,干呕等。病因病机是外感风寒之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故治疗须祛除肌表风寒之邪,恢复卫阳固表之能,纠正营阴外泄之弱,使其调和而功能健旺。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剂用桂枝汤。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为浮缓之脉,又指病机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卫相对强,营相对弱),即卫阳浮胜于外以抗邪,营阴失于固守而外泄。

1、脉象:轻取有,重按立减。轻取明显称阳浮,重按不足称阴弱。

阳浮——轻取明显,轻取浮——卫阳浮盛于表。

阴弱——重按不足,重按弱——营阴失于内守。

2、病机:阳浮为卫阳浮胜于外,阴弱为营阴不能内守(卫气抗邪,固不住营阴)。

阳浮者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发热:卫为阳气,亢奋则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因汗出而营阴相对不足。

汗出:卫阳浮胜于外与邪抗争,无力职司固密卫外之能,使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于肌表则汗出。

卫强——人体卫外不足时,风寒之邪外袭皮毛腠理,,则体表的营卫之气首先受邪,卫阳之气奋起与邪抗争,表现为卫阳浮胜于外的征象,即卫阳与邪相争而出现发热,脉浮的现象,称为卫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

卫阳之气被风寒之邪所袭,卫外之力被伤,不能正常的“温分肉”,且汗出肌肉腠理疏缓不密,故恶风寒。

啬啬,寒秋之风声。引申为怕冷畏缩貌。啬啬恶寒,形容比较严重的恶寒。

淅淅,风雨之声,如寒风冷雨浸淋机体而有不禁其寒的感觉。淅淅恶风,形容患者怕冷畏风的状态。

恶风与恶寒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轻重程度不同,恶风重则恶寒,恶寒轻则恶风。二者可时轻时重并见。——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不能从恶风或恶寒上辨别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

翕,烘热之意。

鼻鸣——肺气不利。

肺合皮毛,肺气通于鼻,故肺气不利而见鼻鸣。

鼻鸣,风寒表证时肺气不宣而鼻塞,致呼吸时鼻腔发出鸣响。

干呕——胃失和降。

邪犯肌表,不仅营卫失和,还致表里气机失调,除肺气不利外,还可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干呕。

头痛——风寒犯表而风邪偏胜,风性轻扬,每循经上犯头面清空之所,故还多见头痛。

桂枝汤主之——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㕮咀:将药物碎成小块,以便煎煮。

微火:文火,煎药时取和缓不猛的火力,使药持续煎煮不沸溢。

适寒温:煎好的药凉至适宜的温度。

温覆:加盖衣被,保暖助发汗。

漐漐:形容汗出微微不断,全身有湿润感的样子。

小促其间:稍稍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一日一夜服:病情较重之人,可白天和夜间按时辰连续服药。

周时:一昼夜满12时辰。

粘滑:胶粘、柔滑不易消化的食物。

五辛:香窜刺激性的食物,如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等。

臭恶:特异气味和不良气味的食物。

桂枝汤:

《伤寒论》中第一方,被后世誉为群芳之冠。为辛温解表轻剂,以调和营卫为主。本方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也用于治疗它经病而兼有中风表证者,即凡有表证的发热,汗出,恶风均可使用。其中发热较为轻浅是桂枝汤证发热的特点。

桂枝汤还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发热自汗出者”的良方,以脉弱自汗为审证要点。

桂枝汤可调和气血,调和脾胃(内和脾胃),调和营卫(外调营卫),调和阴阳(秘阴和阳),祛风解肌,温通降逆,扶正祛邪。不仅用于外感表证,还可用于内伤杂病,凡符合营卫失调病机的证候都可用。

(姜桂祛邪,草枣养营,芍药养阴、利小便。)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芍药,三两

桂枝:辛温,温通卫阳祛风解肌。

芍药:苦酸微寒,益阴敛液和营气。

桂芍等量配伍,一散一敛,调和营卫。

生姜:辛温。和中止呕。姜桂辛甘化阳和卫气。

大枣:味甘性温,健脾益胃(脾胃为营卫化生之本)。助芍药滋阴合营。

炙甘草:性味甘温。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草桂姜辛甘化阳调卫。草芍枣酸甘化阴调营。

药物炮制和加工:

桂枝去皮;甘草蜜炙;生姜切碎;大枣擘开。

服法:

药后啜粥(益胃气助药力,易于酿汗,使汗出邪去,正气不伤);温覆微汗(保暖,助卫阳发挥效能,有利于药物的治疗效果)——既益化汗之源,又防过汗伤正。

获效停服——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未效守方;

药后忌口——防恋邪伤正。

剂量——汉代:

1斤=16两=248g;1两=24铢=15.5g;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一方寸匕=2g左右;梧桐子大=黄豆大;1寸=2.3厘米;附子1枚=15g左右;

石膏鸡子大=40g左右;半夏一升=130g左右;五味子一升=50g左右;

吴茱萸一升=50g左右;杏仁10枚=4g左右;栀子10枚=15g左右;

瓜蒌1枚=46g左右;枳实1枚=14.4g左右;厚朴1尺=30g左右;

竹叶一握=12g左右。

桂枝汤作用:止汗?发汗?病汗&药汗

病汗和药汗的区别:

1)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

2)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功乃大著。

桂枝汤通过微发其汗而收止汗之功,《医宗金鉴》谓桂枝汤“发汗中寓敛汗之意”。

桂枝汤证小结:

1、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

2、桂枝汤特点:

1)性温。

2)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阴阳双补。

桂枝汤小结:

1、桂枝汤为《伤寒论》首方,篇幅最多。

2、桂枝汤并非只用于解表,加减也能治内伤杂病。

3、后人称调理阴阳之圣方。

曹颖甫医案:

师曰:余尝于某年,治一同乡阳兆鹏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来适体,乃及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汗出恶风

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

桂枝汤治外感和抗生素治感冒的区别:

桂枝汤治的是病的人

抗生素治的是人的病

其他补充笔记:

1、麻黄汤证主要是体痛,桂枝汤证主要是汗出。

2、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炙甘草偏于补。

3、实际临床应用中,桂枝一般用10-15g,麻黄根据病人年龄体质一般用量为3g,6g,9g,10g。

4、桂枝的作用主要在于一个“通”字。温通。

5、桂枝温通,助生姜发汗。桂枝量不宜过大。生姜走表发散,量加大可助发汗。

6、桂树≠桂花树。桂皮打磨后是肉桂(补),牡桂是桂枝,匕桂是肉桂。

7、轻微风寒感冒可用葱姜陈皮红糖水。大葱偏去寒,小葱偏温通。

8、清代1两=3g,东汉1两=15.5g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20210220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01上篇20210220 五种病, 1,中风, 2,伤寒, 3,溫病, 4,热, 5,湿热, 六经辩证,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仲景伤寒方论

    或问曰:仲景,立法之祖也.今观桂枝.麻黄二汤,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变重者常八九,何如?答曰:善哉问.经云: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体虚之人,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 ...

  • 张锡纯以内经伤寒论五种温病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张锡纯论温病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50篇原创文章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浮脉主风,阳也.表也,表邪实而里必虚,则阴自弱.简言之,即脉象浮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啬(sè瑟)音:形容怕冷畏缩之状.),淅淅恶风(淅(xī希)淅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7条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注解伤寒论>:"阳为热,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1条

    0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22条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解伤寒论>:"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4条第5条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解伤寒论>:"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270条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解伤寒论>:"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267条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论>:"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8条

    0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解伤寒论>:"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本条主要讲述阴阳自和是一切疾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9条

    0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解伤寒论>:"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本条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