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坚持到1945年的地下党: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十四年抗战中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在东北坚持到1945年的地下党
在五大连池抗联六军军部就职前考察。
到五大连池一带采访关于抗联的历史,与当地文史学者们交上了朋友,也难免对他们这个地方的抗战产生了好奇心。
结果引出一个话题——最早到达五大连池周边的红色抗日武装是哪一支?传统上讲,应该是1937年赵尚志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西征部队,他们在龙门山下歼灭了日军町田少佐的部队,这些日军的“忠魂碑”还在日本甲府的公园里摆着呢。
然而,现在考证的结果是:1932年就有一支红色抗日武装来到了五大连池附近的依安、通北等地,这就是由张甲洲、赵尚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
东北还有中国工农红军?不奇怪,张甲洲的这支部队就是红军。
张甲洲,黑龙江省巴彦人,北大清华两校红色学生干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代理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九一八事变后返回家乡,于1932年4月在巴彦建立反日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建立的第一支较大规模的抗日武装。
这支部队先后攻占巴彦、东兴,威震白山黑水,后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军长兼师长,随即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西征,试图与马占山所部邓文、李海青汇合,谋划收复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1932年底,这支部队远征到达“西荒”,即今黑龙江省嫩江以西地区,与五大连池只有一江之隔。
但当地史料对此语焉不详,只是讲张甲洲的部队打得最远是到泰来。说这话的时候正在克山考察三路军打“模范县”,有人干脆提议去泰来走一趟,左右200多公里的路,一个下午就回来了。
其实我对到泰来考察兴致并不太高,因为泰来距离五大连池还有300多公里,张甲洲的部队在泰来也就是停留了几天的时间,然后就回撤了,估计难以留下什么遗迹。
就活动最早而言,在1932年秋,海伦就成立了雷炎为首的反日游击队,那个地方距离五大连池也没多远。
不过大家既然都有兴趣去,那就一起跑一趟吧。
结果去了之后吓了一跳,就在泰来火车站前,交通警告诉我们这里原来立有一座规模甚大的“张平洋将军纪念碑”,他说:“因为影响交通98年给拆了,张平洋是个抗日英雄,我们这儿都知道。”
要知道,张甲洲正是号“平洋”,而且关于他的最早的传记性作品就叫《平洋传奇》!
难道这里早已经有了一座关于张甲洲的纪念碑?!交通警也不太清楚,只是告诉我们那块碑移到烈士陵园去了。
干脆不去别的地方,直接去烈士陵园吧。到达后一看,果然有座“张平洋将军纪念碑”。
赶紧下车去观瞻,却又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在碑文中有这样的文字——“卒于国民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享年三十六岁”。这说明他是在1945年牺牲的,而根据一旁的说明牌,张平洋1945年任嫩江省人民自卫军副司令和嫩南军分区司令员,泰来解放前夕被反动的维持会谋杀。
张甲洲在1937年就牺牲了,是不可能在1945年的嫩江省人民自卫军任职的,这是怎么回事?
向陵园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才知道此张平洋非彼张平洋也,这位牺牲在泰来的张平洋并非张甲洲,也与红36军的西征无关,但也是一条抗日好汉,他在东北坚持地下活动,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牺牲在泰来的张平洋。
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吃惊的事情。在抗战后期,不但东北抗日联军遭到极大损失,而且东北的地下组织也破坏非常严重,能够一直坚持到1945年的地下党,十分不容易。
由于时间仓促,当时不及进行详细调查,回来之后查资料,有了新的发现。
张平洋曾长期在东北坚持地下活动,而且和我们熟悉的东北满洲省委和抗联的地下工作者不同,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地下党活动以前很少被报道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在延安的党中央和东北抗日联军都曾做了很多努力,试图打通双方的联系,但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均未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东北的抵抗斗争,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指示河北、山东两省,特别是接近东北的县委以上机关,大力选派政治坚定有独立工作能力,适合开展城市地下斗争的得力干部,利用合法社会关系赴东北开展工作。
张平洋原名张希江,河北省遵化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全面爆发后长期在冀热边区从事地下工作。1940年他奉冀东军区的命令,接受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单线联系和领导,借用在伪道德会的关系以移民的方式进入伪满洲国,在泰来创办“五庙子道德会”,借此展开发展党组织,宣传抗日思想等活动。
他组织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日本投降,随即借组织自卫队建立党领导的武装,并迅速与接收齐齐哈尔的党组织取得联系。
嫩江省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成立后张平洋任副司令员,负责泰来、镇东、景星、泰康、林甸等五县的建军工作,并在泰来组建嫩南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在建立泰来支队,完成保卫嫩江桥等任务过程中履历功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嫩江省人民自卫军的司令员是原抗联三路军名将王明贵。可惜的是,张平洋于1945年12月16日遭到暗藏的敌特刺杀,不幸殉难,年仅36岁。
正因没有如此,泰来才为张平洋司令员立碑纪念(这座碑之前还有一座)。
这段历史终因时日太久,如今已经很难彻底探寻,但是,1940年以后关内党组织曾向东北地区派遣一批地下党人并长期活动,这个话题借由张平洋露出端倪。事实上,我们很快就发现类似张平洋的地下党远不止他一个。
1942年初,与张平洋一样来自于冀东军区的地下党员李西山来到克山县,他与当地爱国人士陈明显,后续派来的地下党员方占鳌等组成了克山县中共地下小组,形成相当规模的地下组织。
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主角王一民的原型李维民与电报员崔岳1941年受命返回东北,在吉林从事收集日伪军情报等工作。
他们都一直活动到八一五日军投降。
但不是每一个派遣进入东北的地下党员都这么幸运。1943年,本来已经因为身份暴露从绥芬河转入山东根据地工作的地下党员赵兴东再次受命,伪装身份返回黑龙江开展地下工作。不幸于1944年被捕,壮烈牺牲于牡丹江。
赵兴东。
一次不甚成功的探访,却揭开了东北红色谍战一个特殊的侧面,这也可以算意外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