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评论:防灾课纲?饶了这些老师吧!
防灾课纲好不好?
我们都上了数十年的公民与道德、生活伦理,我们真的知道甚么叫做公民?甚么叫做伦理?甚么叫做道德?
每年都在检测防灾素养,每年都看到教育单位「努力」让素养的分数提高,前后对比「有进步」,看了只有心疼与心酸。
防灾如果没有内化成一种生活态度,一星期上10个小时防灾,规划100个防灾公园也没用。内化成生活态度需要透过风险沟通过程的持续转化,这是一种社会氛围的集体呈现,属于社会教育的一环,课堂上恐怕连老师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起。
政府的「身教」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检视政府的「身教」:
明明是灾害潜势区,还容许高度开发、还给容积奖励、还允许容积移转。
看到下雪只想到追雪,台风来了只想观浪,从未想过自己风险承担的能力,媒体一直鼓吹,政府也无意进行风险沟通。
万一受灾,没有成功救援,还被告国赔。
学校进行防灾演习演练,还会被家长指责妨碍学生正常课业学习的权利。
一堆这样的事件,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灾害的威胁,面对只重视经济、只重视成绩排名的群体迷思,在民粹与小确幸高张的社会氛围下,怎么教?
在治理工作上处处「人定胜天」,却要老师教小朋友「对环境友善」,我们的学生怎会不错乱?
如果真想做好防灾,国文、历史、数学、历史、地理、地科、体育...每一门课都可以带到防灾的观念,多一门防灾课又有何帮助?如果根本不想做好,多了这门课只是又被老师挪去上其它的课罢了!
请从政府先学起
如果真要有防灾课纲,请从市府长官先学起。
台北市的整个城市就是个大教室,地震、火山、水灾、土石流、核子事故、大规模崩坍,你们知道多少?知道在哪里吗?
都市发展敢不敢正视灾害潜势区来做调整?知道台北市天然的滞洪区吗?从区域计划、都市计划、小区规划、建筑管理要不要重新调整?
校舍和避难收容场所的位置和结构是否真的安全?每个防灾公园可以容纳多少人,谁来管理,需要多少人管理?有多少民众真的会使用?有多少避难弱者?有多少人可以在不同灾害特性下协助不同的避难弱者?
台北市民的灾害心理会有甚么特质?所以台北市的灾害管理该如何因应规划?
教师无端承受道德压力
防灾教育,是面对人命存续与否的工作,教错了,是会致人于死的。
灾害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领域,知识体系内涵不断的在发展变动,没有持续更新信息,反而会让错误的旧信息成为致命因素,让这些老师无端承受原本即非他们专业的道德压力。
在责任分担的观念下,请先有自助、共住、公助的整体架构,再区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角色与责任,用系统性的思维来取代见招拆招的片段式政策。
国外参访,见树也要见林,台面上知道他们做得好的,台面下知道哪些事情其实没做好更重要。
如果只是把这些事情丢给可怜的学校老师,然后自我安慰以为有在做事,拜托饶了这些已经被一堆评鉴、课纲、项目、统合视导搞到发疯的学校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