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没有技法,就没有书法

关于书法有各种各样的的阐释,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技法,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文化,也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审美,基于这些差异,就有了不同的观念,各有各的道理。既然能够成为一个观念广泛流传,说明这些看法有它的合理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嘛。我看来,中国书法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品质,这些品质是层层递进的,层层深入的。

第一个品质是技术品质。没有技术不叫书法。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工作,有好多留学生才开始学汉字,他用的也是毛笔,也是宣纸,但是他刚刚写出来的字为什么还不能叫书法?因为它缺少书法基本的技法和笔法。书法的技法和笔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最重要的内在品质。
第二个品质是审美品质。现在高校的书法专业基本上放在美术院校,为什么把书法放在美术学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对美的感知。书法专业的训练,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蔡元培给上海美专题写校训“闳约深美”,实际上就是强调审美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三个品质是人文品质。书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或艺术,它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在这方面,中国书法要超过中国绘画,因为它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汉字里面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汉字和诗文的丰富信息,值得我们细细挖掘、研究和提升。而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文的稀释和缺失。

第四个品质是哲学品质。书法到了更高境界时,要表现的已经不仅是某种技法或某种审美,它实际上在表达一种生命的精神。曾经有人问我:“我看弘一法师的字后来都没什么技法了,比如他晚年写的‘悲欣交集’四个字,看不出里面有多少书法的技巧。”其实,晚年弘一法师写字已经是“无法之法”,完成了从有法到无法的超越,是一种生命精神的外化。这个时候就不能用形而下的一招一式来衡量他了,他已经上升到一种哲学境界。

书法有四个方面的品质,那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有的人学问很好,地位也很高,是不是书法就写得好?不见得。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技法这个基本问题。很多大学问家在书法本体上是没有实践和研究的。也就是说,写字只是他的一个工具,还不能上升到艺术和文化。今天要和大家谈谈中国书法最基本的笔法,包括执笔、中锋、侧锋、起收、提按、平移、转折等内容。

第一个,执笔。执笔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只要抓到毛笔,就存在一个执笔的问题。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执笔的方法,比如大家比较熟悉何绍基,他的执笔就像猿猴一样,这是他独创的一种执笔方法,他自己的号就叫作“蝯叟”。他认为行笔的时候要增加生涩感,用笔不能太快,这样“环抱”以后速度就慢了。何绍基自己讲他自己一张字写完了以后浑身汗直淌,这个太费力了。今天常见的用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唐代就有了,这种执笔方法的普及实际上是从沈尹默先生提倡后普遍使用的。中国古代执笔的方法非常丰富,小孩抓铅笔的样子,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古代常见的执笔方法。但是如果现在你在小学用抓铅笔的方法抓毛笔,老师肯定认为你抓得不对。执笔的方法在古代非常多,比如说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有人要问了:究竟哪一种方法好、哪一个方法对?都可以,毛笔抓在手上舒服就行。苏东坡讲过一句话:“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要宽要虚,毛笔在手上要很轻松。也有人说,有的人写字执笔执得非常高,有的人执笔非常低,究竟是高还是低?其实低也可以,高也可以,问题是看你写哪一种字。比如你写小楷,执笔这么高,不可能写好;假如要写很大的字,或写一张大条幅,你执笔很低,有时候写出来的效果也不太好。所以,执笔高低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是个人习惯,要看你写字的大小。南朝陶弘景讲“手随意运,笔与手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毛笔抓在手上要和你的心统一。

第二个,中锋用笔的问题。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锋之法就相当于法律里面的宪法。”宪法是根本大法,中锋是书法里面的根本大法,是书法里面最重要的用笔方法。什么叫中锋?蔡邕在《九势》里面就讲了,叫“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说笔心在点画里面运行。我们通常说力透纸背,中锋就能达到这个效果。中锋也很丰富,古人就把中锋分成两种形态:一种叫作“折钗股”,一种叫作“屋漏痕”。古代的妇女头上有一个金属的、卷头发用的东西,古人叫钗,笔画象折钗一样弯曲,叫做“折钗股”,它所描述的是一种秀美、干净的感觉。“屋漏痕”,指就是下雨以后墙面上雨水顺势流下来的这种感觉,边缘有点毛,里面又润,能给人有浑厚的感觉。这种美感在篆书隶书里面出现得非常多。
第三,侧锋用笔问题。侧锋用笔是介于中锋和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侧锋也非常丰富,它和中锋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最基本的用笔方法。有人问王羲之的字用的是中锋还是侧锋?既有中锋,又有侧锋。大家看王羲之经典作品里面,中锋和侧锋都是并用的,“即中即侧,复归于中”。

第四,起和收。起收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叫藏锋,一种叫露锋。提按、平移、转折,这三种也是中国书法用笔非常重要的内容。笔毫在纸上作上下运动。提笔画细,按笔画粗,提按造成了笔画粗细的节律变化。提按过程中的'提笔'还是转换笔锋的关键。要做到“笔笔按,笔笔提”。董其昌说过:“发笔处便是提得笔起,下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平移,也就是笔毫在纸上不作上下的运动,而仅作平行于纸面的中锋移动,称为“平移”。平移的笔画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笔毫在平移时可以作直线或弧线运行。转折的“转”指笔毫在平移时作圆弧形的转向运行,又有平转、提转、按转、绞转之分。“折”指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的顶端称为折点,有翻折、切折、提折、按折、搭折之分。“转折”是中国书法笔法里特别重要的内容,唐代孙过庭在《书谱》里面就讲到点画与使转对于楷书、草书的意义,一为“形质”,一为“情性”。这方面的内容,包世臣和康有为的书中讨论了很多,大家可以去细细看看。

←宋拓定武本《兰亭集序》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墨法也是中国书法技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面。画家在画画的时候经常强调墨,书法家虽然没有画家这么强调墨,但是对墨运用的区别,也能够形成不同的风格。书法中常用的基本墨法包括浓墨、淡墨和涨墨。苏东坡就喜欢用浓墨。要浓到什么程度?浓得就像小孩的瞳孔一样那么浓、黑,这是苏东坡的看法。淡墨,就是浓墨里面加点水。明人中运用淡墨最多的是董其昌。他认为淡的东西有味道,淡取韵,浓取神,淡了以后它就有韵味。董其昌的作品,你细细看原作,墨比较淡,好多用笔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
明末清初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用墨方法,叫作涨墨,就是浓墨里面加了水以后,墨涨开来了,王铎、傅山等人即席创作中常会有意无意的运用这种墨法,就象篆刻家刻印时石头自己崩开来一样。清代的金农还喜欢用渴笔创作,笔用了很干了,里面的墨不太多了,这时候写下来会出现飞白的效果。金农在他的隶书里面经常运用渴笔的方法,他自称“渴笔八分”,实际上也是一种墨法。
赵孟頫讲“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也就是说,古人除了用笔之外还很重视字的结构。我跟大家介绍四个基本规律:第一个叫“重心”,第二个叫“体势”,第三个叫“布白”,第四个叫“呼应”。
一个字它重心高还是低,是容易形成艺术风格的,古人很重视这样一个问题。每一个字都能找到它大致上的重心部位,这个部位也是这个字的视觉中心,或称“精神挽结处”,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讲的重心。

每个字的各种字体都有其特定的形体和态势,而字跟字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字的体势。古人关于体势有很多的说法,清代的王澍在《论书》里面有句话:“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一死法。”怎么样才形成特有的体式?他说:“始于方整,终于变化”,他这个观点对我们创作是很有启发的。字的结构不是一味地整齐,也不是一味地要求过多的变化,整齐当中有变化,变化当中有整齐,这才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董其昌《龙神感应碑》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怎么样来安排字的位置?比如一件作品字怎么布置?哪些地方要匀?哪些地方要变?哪些地方要疏?哪些地方要密?这都是我们写字的时候要来考究的。古人说“知白守黑”,说的就是布白问题。

章法也是形成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内容。将笔画组成单字叫“结字”,将若干单字串联成行,再将若干行安排成篇的方法叫“章法”。传统的竖排式,字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竖行,行序由右向左排列成整篇;单行横排式字序是由右向左排列,如匾额与横幅的章法。一行有一行的规律,行跟行之间有组合的规律。大家看赵孟頫的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字跟字之间距离是一样的,行跟行之间也是一样,这是直线式的。还有曲线式,一行里面有很多变化,王铎、傅山多用这个方法。宋代黄庭坚的草书,也是曲线式的。这种变化能够增加书法的艺术感染力,赵孟頫的这种直线方法,当代好多人就觉得不过瘾,因为太平匀了。字跟字之间也是这样,有的字之间的距离是平匀的,有的字之间的距离是对比的。赵孟頫的字,是学习王羲之书风里面平和的风格,行书也是匀的,字跟字之间的距离很平匀,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很安静,很高贵,也是一种创作方法。草书创作常有对比变化。大家都知道怀素的《自叙帖》里面有个“戴公”,“戴”字很大的,后面那个“公”写成一点点大。这种方法就是典型的对比式的创作方法。杨凝式《韭花帖》,这张作品行跟行之间的距离是比较接近的,但这张作品的变化从哪里来?作品开始的字写得很密,到后来越写越疏,字跟字之间距离变化,行与行之间距离也大,形成了杨凝式书风的一个明显特征。

←怀素《自叙帖》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字跟字之间横向还有变化,横向通过字跟字之间的关系,也能形成特殊的章法。行与行之间的组合规律。书法史上有很多“平匀式”的代表,王羲之本身也是注重平匀的。王羲之之后,陆柬之、智永、赵孟頫、文徴明等都是这类的代表。
王羲之作品还有一路是强调对比变化的,王献之的作品对比就比较强烈,到宋代米芾也是变化强烈的,清初王铎、傅山也是变化强烈的,又形成了另外一个“纵逸”的脉络,书法史上始终有“平和”和“纵逸”这样两大基本的书风传统。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平和和纵逸两脉的集大成名作。这件作品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我去看过,麻纸,颜色有点暗。作品开始是平和的,后来越写越有变化,里面的艺术内容就非常丰富,有大小,有穿插,有涂改,十分自然。涂改的痕迹也有很多变化,有的是涂得很实,有的涂得很虚,有的涂得很长,有的涂得很短。虽然不是刻意的,但客观上形成了美感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研究的。

我曾说过,技法是中国书法研究的核心,审美是中国书法研究的内容,文化是中国书法的内涵,哲学是中国书法的灵魂。今天简单介绍了书法技法的一些内容。佛教上有句话“非法非非法”,书法就是这样,它是有法基础上的一种无法。没有书写技法,就没有中国书法。

←颜真卿《祭侄文稿》 左右滑动观看全卷 →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和八十年代老笔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0)

相关推荐

  • 书法线条从哪里开始学起?要注意哪些问题?学习方法有哪些?

    古人把书法中的线条叫点画,线条是当代人的叫法.对于书法来说,评判它的标准除了字形.出处.形式感.墨法等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字的点画质量,也就是书法的线条质量.为什么要说线条是书法的魂?这是 ...

  • 朱天曙:“章草体”和元代的章草书法复苏

    中国书法网2019-02-14 21:03:38 汉 居延汉简 汉代通行的书体中,草书的崛起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为章草,新体草书相 ...

  • 朱天曙 | 没有书写技法,就没有中国书法

    关于书法有各种各样的的阐释,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技法,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文化,也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审美,基于这些差异,就有了不同的观念,各有各的道理.既然能够成为一个观念广泛流传,说明这些看 ...

  • 特殊技法,让书法笔力更独到!

    书法艺术的力量表现在线条.字形.篇章三个方面.线条所表现的是笔力,字形所表现的是合力,而篇章所表现的是势力. 线条中的笔力,是书法力量表现的主要方面.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一文中十分强调这一 ...

  • 揭秘:硬笔书法的技法问题,书法老师都不可能告诉你

    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一般是横竖撇的起笔较重,点捺的起笔较轻:转折处要略顿笔,稍重.稍慢:提和钩,开始要略顿笔.稍重,尔后逐渐转为轻快,收笔出尖:所有笔画都是一笔写成,不能重描.这些笔画在组成汉字时 ...

  • “行气”的8种练习技法,让书法饱满行气!

    "行气"的8种练习技法,让书法饱满行气! 2021-04-24 19:04 来源:书法屋 行书是 "五体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它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 ...

  • 黄自元楷书《朱子家训》,边练书法边学国学经典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 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体,又摩柳体.欧体.虽书法屡为更变,不能自辟蹊径,未受书林 ...

  • 朱天曙 | 卞孝萱先生对我说,要坚定地喜欢

    恩师卞孝萱先生离开我们已十一个年头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常常映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先生声如洪钟,健步如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回忆和先生交往点滴,以寄一瓣心香. 卞孝萱指导朱天曙读书 我跟卞先生游学的 ...

  • 行书'行气'的练习技法,让书法饱满行气!

    行书是"五体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它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 ...

  • 黄自元楷书《朱子家训》,边练书法边学国学...

    黄自元楷书<朱子家训>,边练书法边学国学经典 黄自元(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 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初仿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