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 · 他的诗就是半个盛唐

文:刘希彦

若说天才,古往今来,最众口一词的大概就数李白了。“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此语评李白极传神。

如果唐诗是一座的宫殿,李白就是富丽神秘,气势入云的穹顶,杜甫则是宽博沉稳的基石,余者皆是大殿里的摆设。

初入大殿之人大多先是被穹顶迷住,久而久之则抬头者少。几人低头看基石?但缺了这雄厚的基础,整座大殿就气象一空。

唐朝人编诗集,不大重视杜甫的诗,甚至一篇不选,因为离得太近。再好的百年青砖,近看也只道平常。后人尊杜甫为诗圣,后人是远观,才能得见大殿的全局。

再说余者。高适、岑参力雄而飞,是殿中之大梁;韩愈之稳健是殿中之柱石;王维是静室之佛影;王昌龄是重帘之青烟;四杰是东窗之红日;杜牧、李商隐是西窗之残月;李贺是怪石侵松,贾岛是后墙苔痕……若论能让人反复赏玩,流连驻足的往往是这些景致。

以李白的名气论,如果说唐朝是一部好莱坞大片,李白就是当之无愧的男主角;女主角武则天算一个,还有杨贵妃。这千古之天才与千古之美人的会面必须是高潮,他们之间若无暧昧,剧情不依,看客亦不依,无关历史事实。

据说李白失宠出宫,是因为写了这句诗:“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将今比古是最通用的恭维手段,何况比的是赵飞燕,如何能得罪贵妃?只怕别有原因,比如,万众瞩目的焦点只能有一,不能有二;比如,见宠于皇上,自然有争宠之人。据说高力士向贵妃进谗言便是他离宫的原因,谁让他写诗之前如此摆谱,让高力士替他脱靴。况且,也只有他敢轻慢皇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写的李白。凡此种种,最终都成就了一位“仙人”,李白一生修仙不得,却被封为“诗仙”,算是身后之哀荣。

先来一睹诗仙之风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样的诗,人人都能看见好,所以不必解释;这样的诗不可学,因其纯以气胜,气如何学?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苏东坡写文章追求行云流水,云水还有形态,故尚有可评说处,尚可摹学。这是李白之后最天才的人物了,若论长风万里的气势,还是距李白太远。

李白是扶摇九万里而上的鲲鹏,只有世人看得见他,他是看不见世人的。杜甫亦有鲲鹏之大,不然岂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豪情?可惜悲魔入心,总想翼护众生,离地太近,垂天大翼不免千疮百孔。

李白的知音是最有艺术天分的皇帝李隆基,是诗中之圣杜甫,是百代文宗韩愈,他们已经是人中极品了,岂有世间之人能让他们追随,所以李白只能是仙。

仙家之诗太过夺目,尤其那些恣肆汪洋的七言古体大篇章。所以先从五言说起。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写诗即写心,心无形无定,变化千端,瞬息万里,如何能写,于是有了赋比兴这样的表现手法。直写其事曰赋,类比取喻曰比,指东说西曰兴。评诗也一样,诗之妙在不可言说处,如何能评?不能直取,那就比兴。

如果用时下流行的体式写这首诗,是什么景况?

月下
独自一人
独自举杯
邀请月亮
对着我的影子
起舞
歌唱

虽然已经尽量的简洁和白描,不用形容词修饰,但还是矫情作态,很显然这不是一首好诗。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换了个文体结果完全不一样?因为白话文尚缺少古文的质地,或者说,我们在改革文体的时候丢失了精髓。

语言不仅是表意的,还是音乐的,画面的,尤其是汉语,文字本身就是一副画,所以白话文不能是一白了之,需要重新建立足以垂范后世的样板。先秦诸子的文章,简洁而达意,自然而传神,建立的文言文样板沿用至今,以至于今天还能阅读两三千年前的典籍。这是其它只有口语的语言系统不可想象的。口语是变化的,不宜作为知识的传承。比如英国人想要准确阅读一百年前的口语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是唯一不断绝的古文明,没有这一套稳定的文言文系统,如何实现?经典教化不是人人可学,而诗歌人人可以传唱,所以只要还有人喜爱唐诗宋词,这套文言系统就不会彻底废去,文明也就不会彻底断绝。

这首诗转换成白话文就平庸了,还有一个原因,真正的好诗不可模仿,不能翻译。李白写的文字是李白的气息,此一转换,意思不变,气息尽失。李白是天才的演员,这首诗即是最造作的表演,但他做来仪态万方,平常人做来难免作呕。

一个演员如果有人指摘你的表演不真实,说明你不够天才,天才的演员不需要真实,就像王熙凤,满嘴虚话假话,但大家就是爱听,听了还跟着她乐。

再来看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城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起手一句是太刻意的自拍。选好了时间——秋天的傍晚,找好了场景——城边古树下,摆好了姿势——高卧在一个沙丘上,就等导演喊开始,就可以表演思念杜甫了。这里面只有自导自演,没有杜甫,对杜甫的思念交给汶河水来负责,一流了之。这样的人见了能不烦吗?但一日不见还想。只因这样的姿势只有他摆得出来,就像那些大明星,人人都骂,却人人爱看,所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是杜甫思念李白的诗: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

在《梦李白二首》里又说:“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样的诗句真是寸寸相思寸寸灰,可怜老杜的痴情。

(0)

相关推荐

  • 李白和杜甫,谁是更伟大的诗人,我选杜甫、你选谁?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 内容来源 | 李杜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说诗词,必说盛唐,说盛唐,必说李杜. 李白和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讲道理说,盛唐时期 ...

  • 盛唐严重被低估的诗人,才华跟李白不相上下,宋朝才被封了神

    我们现在来看盛唐时期的诗坛,有着两颗极其闪耀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但是两人的诗都完全不同,李白的浪漫折服整个盛唐的人,所以也注定了他能成为当时耀眼的那颗星,但是杜甫不一样,他的诗中忧国忧民.心怀怜悯 ...

  •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二人之间谁的水平更高?

    李白与杜甫成长于不同的年代,李白挥毫泼墨在盛唐,杜甫在衰唐.李白反映民间疾苦不现实,因为他是盛唐成长起来的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思想倾向于社会进步,有废错立新的写作意向,在当时属于进步人士,人民非 ...

  • 《唐诗三百首》中杜甫作品最多,但为什么杜诗在唐朝并不受推崇?

    谁说杜甫的诗在唐时不受推崇? 我们先不管后人编撰的<唐诗三百首>,就说唐朝,杜甫的名声在中唐之时已经隐隐有超越李白的势头. 现在普遍认为杜甫在世的时候,因为年龄的缘故(比李白小十几岁),盛 ...

  • 徐文兵/刘希彦/余浩:我们不是反对你吃水果,而是阻止你毁掉身体!

    中医似乎总在跟"现代医学"唱反调.余浩每天看病后都要交代病人不要吃水果,这些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常问为什么呢?徐文兵坚决反对为了减肥.美容.长寿等各种目的"每天一个苹果& ...

  • 刘希彦:两把钥匙打开一切疾病的锁

    病例 吃出来的病 我曾经治过一个浑身皮肤瘙痒的病人,特别是到了冬天,她的病情更加严重.经过辨证,她是阳明里热,肠胃里头不干净,是典型的阳明证. 这个病辨证不难,只是治疗后,病情反反复复,不能彻底痊愈. ...

  • 肥胖的原因以及中医的减肥方法(by 刘希彦) | 中医学习笔记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路人雷,六月伴侣没,七月被晒黑,八月待室内,九月更加肥!十月相亲累,十一月没人陪,十二月无三围,一月更悲催,二月不知谁." 这是很流行一首打油诗~ 相 ...

  • 生大病的多了!刘希彦:万病出表皆是好事

    长疮的少了,生大病的多了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但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似乎与此有差距:时下肿瘤类.器官衰竭类.心血管类.中风类的大病越来越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且呈年轻化趋势. ...

  • 刘希彦·高血压其实不算什么

    口述:刘希彦 文字整理:张琼 用道家思维解读高血压 我是研究汉传古中医的,就是汉代之前的中医,汉代之前的古中医是道家思维的.道家思维又是什么呢,说简单些,就是顺应一切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既然用道家思维 ...

  • 刘希彦:为何不孕不育越来越多?

    刘希彦 国学研究者 国学研究者,在古中医.红学.古琴等传统文化领域皆有涉猎.著有<至简古医--道鉴伤寒论>一书. 导读   我们把西方的生活方式搬过来的时候,要想想这一切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 ...

  • 冬季逆天而行的代价,你知道吗 | 刘希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北方的冬天每年在来暖气之后医院里的病人要比来暖气之前多得多,尤其是儿科门诊,儿童的感冒.腹泻等病症全面爆发,这是为什么呢? 我要讲的就是,北方人在冬天使用的暖气已经成为 ...

  • 刘希彦:长疮的少了,生大病的多了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刘希彦:长疮的少了,生大病的多了 采访者:张琼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但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似乎与此有差距:时下肿瘤类. ...

  • 《伤寒论》真谛:病岂能治?要给病找去路 | 刘希彦

    导读现在大家逐渐都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世上没有能治病的药.既然这样,中医又是怎么治病的呢?真正的传统中医不是治病,而是给病找去路,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就是一个给病找去路的辨证体系. 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