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男子拒绝结婚:不想伤害别人,单身也是一种责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或许是这一代人更多的婚姻价值观。随着社会压力的普遍增大,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不想结婚。如果把这种心态都归结于一时焦虑的“婚前恐惧症”,这就有些片面了。那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人不想结婚的原因都是什么呢?

理想化客体

“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其他人。”如果遇不到对的人,我们从哪里获得结婚的勇气?
另一半是一种缘分的存在,而不是一种“确定性存在”。
有些人在生命早期没有和自己的父母建立一个理想化联系,即父母没能和为他的需求作出一个充分、及时以及准确地回应,这才导致他的潜意识中一直都在追求一种“理想化影像”的客体。
因为他没有办法将父母的理想化形象内化成为自己的心理功能,也无法从养育者身上获得方向感和目标感,所以他的一生都会执着于寻求一个完美恋人。当然,生活不是电影,完美恋人也不可能降临。
心理学家也曾说过,一个人的理想化对象往往比凭借他自身特质所能吸引到的人要强一些,有的时候不是自己不够优秀,只是我们不愿回头。遇不到满意的人,谈何婚姻?

足够独立和清醒

李先生今年36岁,他与其他大龄未婚男青年有着一样的苦恼:被家里亲戚长辈催婚或者安排相亲。
李先生自己本人并不觉得未婚是很一件很让人焦虑的事情,因为在他眼里那些成家立业、养儿防老的传统说法并不是人生必选题,如果从婚姻中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他宁可单身,这才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可以说李先生的想法和做法不仅勇敢,还很清醒。

有些足够独立和坚强的人他们在潜意识中就没有渴望从婚姻中获得什么益处。他们理性清醒,不需要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其他人身上,甚至婚姻的存在反而也是一种束缚。

李先生也曾坦言:自己单身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在他看来,如果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结婚,那么自己因为看不到婚姻未来所产生的冷淡态度其实对另一半也不公平。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婚姻应该和爱结合在一起。
李先生虽然选择不婚,但他并没有打着不婚的旗号四处拈花野草,这既算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算是对自己单身的选择有一个清新的认知。

父母感情影响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感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仅包括一个人性格的塑造、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包括影响其择偶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对未来的婚姻是充满蓝图构建的,而在父母感情不和的婚姻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的。在父母糟糕感情的影响下,他们对婚姻充满了不信任感,在潜意识里对婚姻爱情充满了排斥感。
李先生表示自己的父母就拥有一段不和谐的失败婚姻,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婚姻状态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而且李先生的年龄已经到了三十六岁,不管是人格还是心理上都已经达到一种很成熟的状态,所以他的观念也不太可能是一种偏激的想法。
不是所有的婚姻结合都是失败的,人要尝试放过自己。
爱情变质
恋爱是一个人到两个人的事情,虽然少了一个人的自由自在,但是更多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温馨甜蜜。一旦涉及到婚姻,很多关于爱情的设想就会立刻跌入现实。婚姻不仅不需要两个人的真心,还需要门当户对的条件,什么房子车子都是很实际的现实问题。年轻人们不受什么年代该做什么事情的枷锁束缚,而不婚就是对于这种焦虑状态的逃避。
除此之外,不愿意结婚的心态还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
好朋友离婚、同学十年的恋爱对象出轨、某某明星的爱情长跑失败等等,身边一些很不好的案例就像病毒一样总能让我们在潜意识里产生某种焦虑感,让自己很难真的相信爱情。
不管结不结婚,都无所谓自私与否。
结婚可以让自己过得幸福,单身也可以。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选择题而已,毕竟日子都是自己过的。
希望你感受过花前月下的浪漫,也享受过柴米油盐的平淡。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