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与人生》读后感:每一步棋背后都有意义
人们对天才总是充满着神秘和好奇。当22岁的卡斯帕罗夫在1985年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后,他就一再遇到这样的询问:“你是怎么思考的?”没有人会喜欢他的答案——“我训练刻苦是因为妈妈让我这么做的”、“我每天晚上都刷牙”。
甚至连卡斯帕罗夫本人也不满意自己的回答。在2005年退役之后,他开始着手将自己在棋盘上的哲学性思考撰写成《棋与人生》。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卡斯帕罗夫没有回顾自己44年来的成长史,甚至对自己的两次婚姻都轻描淡写、一掠而过。
在这本书里,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一次次决战后的思考上,包括前辈们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局,他也如数家珍、逐一道来。也许在棋王的眼中,人生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由那些决战的棋局串成的。
通常,国际象棋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但在茨威格、纳博科夫等很多作家笔下,国际象棋大师却是天才而又病态的人格形象。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确实并不鲜见。但卡斯帕罗夫显然不属此列,他也并不认为这种形象具有普遍性。他揭示出大师们的成功与天赋或某种神秘的因素无关,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成功只是来自严格自律和潜心钻研。受母亲和老师鲍特维尼克影响,卡斯帕罗夫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他研究自己和对手的特点,尤其是自己的失败战例,试图弄清“每一步棋背后的含义”。
卡斯帕罗夫的成功还源于他热爱所有挑战。在国际象棋诞生一百多年之后,电脑的出现使很多人感到恐惧或不屑一顾。而卡斯帕罗夫不仅是他家乡巴库最先使用电脑的一批人之一,还是第一个在备战中引入电脑分析并系统化地使用国际象棋程序和数据库的棋手。在1996和1997年,他两次对战“深蓝”计算机,一胜一负。IBM公司拒绝举行第三次比赛,使卡斯帕罗夫至今感到懊恼。
说来奇怪,卡斯帕罗夫在国际棋坛上的叛逆形象和他著述的严谨态度形成很大反差。国际象棋世界女子冠军谢军称其为“令棋界爱恨交加的人物”。他以凌厉的攻击型棋风而闻名,甚至有人以此来质疑他是否具备从政的能力;他曾因反抗国际棋联的官僚制度而自立门户,但因准备不足而失败;他在42岁时就急流勇退,转而对商业投资和从政发生浓厚兴趣,并亲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