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一个特异功能:一张嘴就得罪人。自己明明是好心,结果被当成了恶意。长此以往,就成了一个沉默的人,再不敢,也不愿说话了。
其实,你不孤独,因为很多人都是如此。从前,有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年轻人,在学鬼谷子纵横术时有一个重大发现:
什么意思呢?儒家用进谏的方法规劝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纵横家用游说说服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更惨烈的是,儒家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纵横家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换算下来,儒家进言的成功率只有1%,得罪人不说还把小命丢了。纵横家进言的成功率是90%,说服成功率极高且能保证人生安全。事实上,儒家和纵横家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建言献策,但方式却是不同的,儒家习惯以老师的身份教育领导,纵横家是以朋友的身份说服上级。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是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还是愿意受朋友的善意规劝呢?这个人洞察到了游说的妙处之后,甚至还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他叫苏洵,《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苏洵,他的两个儿子叫苏轼、苏辙。很显然,苏洵并没有因为学习纵横术而学坏。很显然,苏洵是个实在人,他把他的学习心得写成了下来。人活于世,如何才能学会好好说话呢?苏洵固执的认为问题就出在方法上,用对方法,就能好好说话。衡量一个人是否“实在”,不仅看他是否提出问题,更要看他是否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苏洵给了,而且跟研究鬼谷子的民间手艺人阿信一样大方,他从纵横术里提炼了五种说服术,相信一定会给道友们启迪和帮助。咱们废话少说,阿信(加我微信:guiguxin,送给你苏洵的说服术宝典)直接上原文: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第一,理谕:讲清道理开导他。一个合格的纵横家必然是个讲道理的高手,譬如,触龙在游说赵太后时,就陈述了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的道理,进而成功说服赵太后,安排儿子长安君去了齐国作人质。现代也是,你觉得一个人是好人,因为他是个讲道理的人。你觉得一篇文章是好文,是被文章的道理说服了。道理不是万能的,不讲道理是万万不能的。第二,势禁:从形势上禁止他。讲道理不行就只好讲形势了。讲形势,就关乎生死存亡的状况了。子贡游说田常时,开门见山便说田常的政策是错误的,说城小地狭、君昏臣伪的鲁国是一个“难伐之国”,又说城高地广,兵多甲坚的吴国才是一个好选择。田常奇怪,子贡解释忧虑来自国内的人,应该攻打强劲的敌手;忧虑来自国外的人,应该攻打弱小的对象。田常的敌人在齐国,而不在鲁国,所以需要审时度势。其实,子贡存鲁的策略,主要就是讲形势。对方可能不听道理,但是形势危急到对方的存亡时,对方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了。第三,利诱,使用利益引诱他。人们常说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训条便足以说明问题。利益是纵横家们最擅长的说服武器,需要说明的是“利诱之”,利益的目的是为了诱导对方,而不是满足对方,利益可以是“蓝图”、“大饼”,并一定是事实。名利富贵,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挚爱,张仪用利益收买靳尚,郑袖。再后来,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对于无利不起早的现代人,效果会更明显吧。第四,激将,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苏秦用韩王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参加合纵。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激将无疑是个说服的优质策略。第五,隐讽,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借用寓言、传说、故事等方式暗地里讽刺,不直接表明讽刺的对象和事件,但在话语中暗藏玄机,话中有话,借以达到警醒的目的。纵横家们习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比如,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在算法推荐制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学者用“信息茧房”来形容沉迷于网络的人作茧自缚,试图达到说服目的。如果被说服者明白了“信息茧房”的隐喻,则容易被说服。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讲道理,讲形势,讲利益,讲激将,讲隐讽。或许有朋友会不以为意,那么不妨让理论照进现实吧,阿信敢断定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90%的信息,你以为是真相,其实只是精心编制的“真相”罢了,总有人给你讲道理,讲形势,讲利益,然后激将你,讽刺你,试图说服你,逼你就范。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