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壮士得到命令:能往哪撤就往哪撤,他们为何又义无反顾走上悬崖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发生在1941年9月。就在这个月的24日,日寇集中3500余人向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的狼牙山区合围而来。狼牙山距离县城36公里,海拔1105米,东西走向50公里,南北走向30余公里,因山峰挺拔、形似狼牙而得名。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此次合围,日寇的决心不同于以往

日寇此番不仅要扫荡狼牙山区,还下定了消灭晋察冀根据地北岳区的决心,从8月中旬开始就纠集了5个师团另6个旅团近8万部队参与进攻,总指挥就是刚刚调任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其7月初刚刚接替上任司令官多田骏,但眼前却是一副令人挠头的烂摊子。

从1940年起,日寇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开支,不得不逐渐缩减其关内部队的员额,从年初的85万压缩至年底的72万余人,到1941年计划减至65万人。但由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发动群众,建立起无数抗日根据地,致使日寇不得不长期在华北维持25万的庞大兵力,而在对国民党作战的主要战场——华中地区,却仅需15万兵力。由于日寇即将发动太平洋战争,势必要抽调大批兵力南下东南亚,因此冈村宁次声称“在1941年底要彻底进行正式的剿共治安战,已经成为空前未有的大事”。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担任向导的叛徒曾是八路军支队司令

除了日寇调集兵力多、决心大之外,具体到狼牙山区的扫荡,还有一个极端不利的因素,就是日伪军中有一个当地土生土长的叛徒——赵玉昆。他是屠夫、土匪出身,全面抗战爆发后趁着一片乱局不断发展壮大,自封华北抗日第7路军司令,率部在定兴、易县一带四处活动。

八路军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赵玉昆部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西分区第1军分区第3支队,赵任司令,下辖25、26团。1940年清明节前后,赵玉昆叛变投敌,当了汉奸,为了讨好日寇,就献计扫荡狼牙山区,因为他知道这里是根据地核心,抗日军民往往喜欢到这里隐蔽。也正如赵玉昆预料的这样,面对日寇的合围,周边易县、徐水、定兴、满城等4县的干部和逃难群众都逃进了地形险要的狼牙山区,总人数竟多达4万余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担任掩护的连队已经伤亡很大

这么多人在方圆仅百余里的狼牙山区,藏又藏不住,打又打不得,因此局面非常困难。指挥狼牙山地区作战的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果断决定突围,并指定军分区主力1团团长邱蔚负责组织干部群众撤离。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1团7连负责留在山上担任掩护,在第二天也就是25日再继续坚持半天,给敌人造成军分区主力仍在山上的错觉。

25日拂晓,突围部队掩护大家分批撤离狼牙山,7连负责坚守山口阻击敌人。战斗中,连长刘福山负了重伤,许多战士牺牲。危机中中,指导员蔡展鹏找到正在东面山口防守的6班班长马宝玉说:“你们在山上掩护,争取让地方干部、群众走得更远一些,让连队其他人员安全突围出去,然后看情况,能往哪撤就往哪撤。”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最终,尽管6班完成了半天时间的诱敌任务,但并没有“能往哪撤就往哪撤”,因为他们知道敌人兵力强大,又有熟悉情况的叛徒引路,而4万多干部群众不可能半天就全部撤走或就地隐蔽,为了尽可能争取时间,他们故意将敌人引向棋盘陀最高峰的死路上。正如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著名抗战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马宝玉的台词:

“同志们,敌人就在我们身后。走这条路,就会把群众和主力转移的方向暴露给敌人。我们必须把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坚守到天黑再想办法突围。”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