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55)
https://m.toutiao.com/is/Js4Nb5K/
偶读一友人小诗,虽还不够精致,但蛮有味道的,意境出来了——
无故端浅愁,居远望山幽。
静僻听自己,夜色可入酒。
1、脚内踝骨下照海穴及外踝下申脉穴打开以后,加上距骨、舟骨骨缝裂开缝隙后,小腿骨才能真正立起来。
2、利用经络找到经筋,练出意劲走骨头的感觉;再运用身躯的阴阳两面(赤白肉际),把经筋串起来缠绕,逐渐找到“离骨”的感觉。
而后再行“折骨”功,主要在肩胳膊手骨和胯腿足骨上。从手、足骨节开始,特别是足背和手背掌骨,用意劲把它们给折弯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有妙用)。再把大小腿大小臂骨节逐个一点点儿的把它们给折弯(其实还不是折弯,是切断,就跟用一根细铁丝割切黄瓜片似的,越薄越好)。
这是习练“浑身柔韧似无骨”的一个笨办法,以免得像练硬功似的吃皮肉之苦。
3、平常练功,后背侧肋骨与前胸软肋骨断开后,用意把它向两侧撑开,再反向后卷(这是锻炼肋骨间肌和前锯肌等肌筋的一个方法)。
4、第十一、十二根肋骨处的运转对腰部运转也有帮助,其运动轨迹是顺时针后卷折叠,与此同时,正中脊骨节却是向前蹋劲,与肋骨形成一个反向撑劲,如此,腰部的劲力就能调动起来了。十一、十二浮肋骨能翻卷了,肘节就能挂上劲了。
5、髂腰肌、腰方肌、腹内外斜肌、腹直肌底部,还得继续激活,协同运转,以助腰部气意鼓荡。
腹横肌继续向脊椎骨上抱合,配合竖脊肌,使得腰脊更加中正柔和有力。
6、左右胸腔内练出肉球状后,胳膊肩胛骨挂在它的后方,与人搭手,虚实运化皆在于此,也符合拳理上说的“一切皆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
7、胸腔内肉球状,浮肋骨,加上髂骨上缘及尾骶骨和胯轴,一起并运,配合脊椎骨形成身躯的上下折叠运动。
8、骶骨有力用功——化发亦可在骶骨。化是把对方的劲都吸收到骶骨上,发亦是由骶骨而出。化发时,小腹内肌、臀肌及大腿肌肉均不得主动用力,意劲都聚吸在骶骨上,此时,全身既活又松,且可随时发劲。
9、小转子、坐骨结节对于开胯,裹胯有非常的妙用。运功时,先松开骨盆里外肌筋,再旋转小转子(先是由裆里向后外向前旋转,与大转子配合运转),而后再牵动肌筋随骨缠绕。只是肌筋在骨节上缠绕时随着身躯运转方向的改变,有时走顺缠,有时走逆缠。
10、腰腹相合用功——由陈氏拳“单鞭”所悟到的:左腿开步,左臂拉开后,再与右臂相合的瞬间,左小腹内生出圆柱状肉筋,劲力向上升腾,同时,左腰隙(左上腹部)像一个圆腔体(筒状)由上而下,正好扣合住那个圆柱状肉筋,即“腰腹相合”,上下连为一体,腰腹内劲力倍增,外力难以撼动,且身法步法更加灵活多变。
11、手腕处太阳小肠经上的“腕骨穴”多练功有帮助,平常用功应予用意关注。(根据中医理论实践,腕骨穴与颈椎有关联)
12、膀胱经上的飞扬穴对习练小腿上的螺旋缠丝劲很有帮助。神采飞扬这个词就来自于飞扬穴,中医认为,这个穴位通了,人的精神面貌就好了。练功时,飞扬穴内里的经筋由里向外翻转出来,使得小腿更加稳定,从而大大减小腿部弯曲时膝部周围的肌肉张力,且可以帮助小腿上缠丝劲的运转。
13、胃经上梁丘穴左右各一两个点,是奇穴髋骨穴,还有百虫窝穴,这里松开后,对大腿骨的松活很有帮助。鹤顶穴、内外膝眼对松膝固膝有帮助。
14、两肩胛骨下方肋骨至十二肋骨处,这一段还得继续揉开,一直揉到感觉背肋骨横向上下断开了一样,此时,肩胛骨才能真正的松开,肩胛骨松开了,胳膊就解放了。到此,以后两膊运转就由肩胛骨下方的肌筋来主导了。腰背活开了,两膊才是真正的活,松而有劲。
15、脚下继续用功。脚掌周围赤白肉际处要把它们分离成线条状(脚趾缝处利用穴位来用功:行间穴、内庭穴、侠溪穴这几个穴位均在赤白肉际线处),方能踏地如吸盘。此时,脚底涌泉及掌骨才能放空,脚下的劲也就能由腿骨上升到腰隙,腰腹与腿形成整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