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常规)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的第二首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诗,教材选的是第一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苗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本诗而言,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陶渊明弃官归隐之事,经过后世个代的标举,甚至美化,让人以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教师要联系相关资料,从物质条件、身体状况、耕作之苦等方面进行介绍,体会陶渊明毅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可贵。
其二是高一学生对语言文字总体上出于为美化追求的阶段,他们喜欢唐诗,喜欢宋词,而对陶渊明闲散冲淡的“田家语”,也许会视为平常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悉心玩味,体会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的“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和“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诗歌创作背景以及田园诗;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思;
3.学习白描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质朴、自然的诗风。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思;
2.学习白描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质朴、自然的诗风。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毛作词的歌曲《种田》)
这首歌的名字叫《梦田》。歌中唱到:“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是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这心中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一亩田”里种下了什么?
二、知人论世
陶渊明,想必同学们并不陌生吧。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饮酒》《桃花源记》,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哪些?
1.知其人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他是东晋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论其世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三、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
1.朗读活动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
①读准字音,疏通诗意。(结合注释与工具书)
②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明确:(该环节在学生自由朗读结束后,请2-3名学生进行朗读)
①字音
羁鸟(jī) 守拙(zhuō)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里烟(xū) 狗吠(fèi) 樊笼(fán)
②朗读节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了解内容
再读诗歌,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将本诗内容概括出来,并思考本诗的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层。
①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诗人对田园无限眷恋。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②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③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如今俗务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四、分析意象,体悟情思
1.思考:文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从中能体悟出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
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
虽然没有官场的热闹与繁华但在作者的眼中就是美如仙境的地方。另外作者所写的景具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更显示出乡间的宁静、和平。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2. 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
明确: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
五、知识拓展
白描手法: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运用白描,能使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
田园诗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七、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