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太极、有极

为了更好的理解宇宙形成的理论和物质领域论,今天讨论一下无极、太极、有极。无极、太极、有极是古易学中的一种学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以此来说明事物的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他是中国古人世界观的一种表达。

极字的本义指房屋的正梁,又叫脊檩,是最高处的檩。“极”由此有最高处的意义。引申指程度最高的,如“极品”“极佳”。转指最顶端的,北极、南极,指地球的南北两端。

从极字的解释来看,极字有突出(或凹陷)和承载的含义,突出(或凹陷)是为承载服务的,这样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无极、太极、有极这三个词的含义了。无极就是没有突出或凹陷,看起来处处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均匀分布混元一体的存在。太极就是在无极中的某一区域与其他的区域有了差别,可以把这个区域从无极中区分出来单独进行分析了,也就是有了阴阳的存在。所以无极与太极的分界点是某个时间点,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有了差别,这个有差别就形成了极,形成差别的这个时间点就是太极状态的始点。无极与太极必须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无极是理想状态下的太极,在现实世界中无极是不存在的。有极就更好理解了,有了阴阳,阴阳就是有极的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易学中的太极阐明了无极与有极是相对而存在的,同时又表明了无极与有极是太极本体的同体不二状态,所以才出现了无极、太极和有极。

无极是理想状态,是为了与有极状态相对应,说明事物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而假设的终极解读。太极是世界的真实性状态,有极是成对出现的,是对阴阳演化出的相对独立的具体事物或状态的描述。总之,在易学的理论体系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更大的系统中的一部分。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在空间方面,这个更大的系统的理想状态就是无极状态,现实状态就是太极状态,具体到某一事物就是有极状态,所以有极状态与无极状态是同体的,是从无极状态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一分就是两个有极状态,一个是具体事物的有极状态,另一个是具体事物有极状态所对应的“无极状态”特征的有极状态。有极状态的全体集合构成太极状态,太极状态的理想状态就是无极状态;在时间方面,开始是无分别的无极状态,从有差别开始进入太极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演化而产生的差别越来越大,太极状态就进入了分水岭,越过分水岭就进入了有极的状态,进入有极状态就落入了有形状态,各种边界就清晰了,可独立看待、分析和处理了。所以太极、有极和无极是事物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阶段的区分,是事物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对同一事物来说,他们是事物一体的不同发展阶段。

易经太极文化的形成,是以太极为主体、为本体、为整体的立论,太极也称太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化为万物,其基本意思是:总天地万物为一体,千古一太极。太极化生万物;反过来说,就是一物一太极,质量不灭,生化不止。太极的物化法则是:从无极而生有太极,太极生有极,有极而归无极,有无同体,相互转化,生生不息。这里的无极是理想状态,也可以说是瞬态,是与有极相对应的另一极,是属太极的两仪范畴的整体,无极是太极的无限性,是相对于有极而言的;有极是事物的有限性,是从太极中分离出来的。而并不是太极之外再有个无极,它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述事方便,便于理解。在老子《道德经》中也明确指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以无为用、以有为利。无极、有极是相对而言的,是太极同体存在的二极现象。所以,以无极生太极的观念,是不成立的,是不符合事物实际的。太极文化是以太极事物自身为主体、为体统的,无极与有极只是组件、是太极整体组成中的不同功能部分。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无极、太极与有极的理解。

例一:

做为智慧动物的人,掌握着制造的技能,比如说我们要建一栋楼。最早的动意就是无极状态,有可能是你看到了别人造的楼而有所感,自己也想造一座,这是临时起意,可能回到家就把这事忘了,以后再也不会提起;也可能把这事记在心里,开始盘算怎么造楼,开始学习造楼的技术,关注和了解相关的信息,这都属于无极的状态。直到有一天自己觉得我能造出一栋楼,并下决心一定要造出自己的楼,头脑中开始琢磨怎么向这方面努力,以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造楼理想,这时候就进入太极的状态了,造楼这件事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不但要有知识、技能的准备,还要有财物财力的准备,你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拿出设计蓝图,到底是要造什么样的楼,完成那些功能,达到什么效果,直到完成施工图的设计,这些都是太极的状态;有了施工图,你也有了财力和物力的准备,开始着手造楼,这就进入有极的状态,直到完成造楼这个过程都是有极的状态,楼房不倒有极状态一直延续。

注意上面说的是针对楼房的无极、太极和有极的三种状态。那如果我是一个建筑设计师,而不想造楼,那这个无极、太极和有极的状态就和楼房的不一样了。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他的有极状态就是施工图,所以他在无极和太极状态所做的准备工作要比造楼这件是要少一些,当然那些不必要的工作他也可以做,但就不是出施工图所必须做的了,正因为他可做更多的工作所以才叫无极和太极,从开始画施工图那天开始,出施工图的工作就落入有极的状态了,直到完成施工图都是有极的状态。

例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有极的状态。那人的无极与太极状态是在什么时间内呢?

这就要从我们的父母说起,我们的父母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对我们来说就是无极,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决定了我们能否出生;从我们的母亲怀孕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我们自己的太极阶段,而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自己的有极阶段,直到我们去世。这是我们自身的无极、太极和有极状态的描述。而在我们父母结婚这件事上这个阶段的划分又有不同,没有结婚的意向以前属无极状态,从有结婚意向到相亲到找对象谈恋爱这都是太极的状态,直到领了结婚证,在法律上就落入到有极的状态了。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万物无极是相通的,万物的无极状态是更高层次的太极状态,真正纯粹的无极状态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太极状态的理想化状态;而万物的太极状态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就是此物开始分化的起因点,是此物区别于它物分化点,这种分化也叫阴阳分化,是极的成因点;有极状态就落入了有形的状态,进入到了实际的阶段,也是出结果的阶段。对万物来说无极和太极状态是形而上的阶段,而有极状态是形而下的阶段。

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无极、太极和有极状态的阶段区别,这就为我们干预事物的发展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现实实践证明,对所有事物,我们干预的时间越早干预的成本就越低,干预的时间越晚干预的成本就越高,所以我们想控制事物的发展进程,就有了干预境界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无极的境界、太极的境界和有极的境界。在事物的无极阶段进行干预就是无极境界,在事物的太极阶段进行干预就是太极境界,在事物的有极阶段进行干预就是有极境界。同样,如果你能在事物发生发展前预见到事物的无极阶段,那你就是无极境界;如果你能在事物发生发展前预见到事物的太极阶段,那你就是太极境界;如果你能在事物发生发展前预见到事物的有极阶段,那你就是有极境界。所以所说的境界包括了预见和有效干预两方面的内容。下面就举例说明境界的作用。

举例:

我们的地球是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我们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但地球表面上有高山、平原和海洋,我们认为它们都是地球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其中有座山上有一块突出的岩石,这块岩石是山体的一部分,当然他也是地球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受到风化有逐渐脱离山体的趋势,但还没有脱离,对于岩石而言,这个阶段就是无极的阶段;时间继续流淌,岩石终于脱落,由于重力作用滚到了山下,最明显的变化是岩石在地球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还是认为它是地球的一部分,对于岩石而言,这个阶段就是太极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一天有人利用火箭将这块岩石送上了太空,脱离了地球表面,对于岩石而言,这个阶段就是有极的阶段,到了有极阶段就再也不能说这块岩石是地球的一部分了。对这块岩石的理解就发生了质变,如果它被送入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那他就与月亮是同级别的了;如果它被送入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那他就与地球是同级别的了;如果它被送入绕银河系运动的轨道,那他就与太阳是同级别的了。这就是认识的境界的差别。

上面我们假象了一块岩石历险过程,如果我们想不让这个过程发生,那我们在无极阶段加固岩石就能使地球获得最小的变化,在太极阶段取消岩石的发射计划,地球的变化也不大,岩石的变化也不大;而一旦发生升空,地球就失去了这部分质量,就既成事实了,再要想把它回归地球就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了。这就是干预的境界差别。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种境界上的差别,所以《孙子兵法》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兵攻城”和《黄帝内经》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说法,这些都是在说干预者境界上的差别对事物发展的不同影响力,同时也为我们体会境界的差别提供有力的范本。

总之,无极、太极、有极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世界观表达,它的核心内容是万物一太极,太极生万物,一物一太极,阴阳演化,以至无穷。万物从太极中来,经历生化、演化过程,最后再回归太极中去,就是万物从生化到灭亡的整个历程,万物逃不出这个历程,但这个历程是可干预、可改变的,这就是正确认识无极、太极和有极的现实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