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只有破除价格泡沫,才能加速普惠化进程
可是,作为强大算力的供应平台,智算中心被越来越多企业和地方筹建,本应是普惠企业和民众的一件好事,很多中小企业也有很高的兴致。据统计,90%以上企业正在使用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使用人工智能,74.5%的企业期望在未来可以采用具备公用设施意义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基础设施,最终,却让很多中小企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原因是,算力中心的巨大价格泡沫,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巨大的价格泡沫
庞大的需求量注定能让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智算中心的高昂价格却总能给入局者“当头一棒”。拿不久前引起广泛探讨的A地建设智算中心的事件来核算,据此智算中心一期项目的招标公告显示,该项目预算为10多亿元,其中项目首期方案设计提供半精度浮点运算峰值总算力不低于300P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因此,折合每100PFLOPS FP16算力价格为3.6亿元左右。
而此价格与今年初B地建设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单价相差巨大,据了解,B地总投资为15亿元左右,一期投资超5亿元,计划建设102PFLOPS FP16算力。折合下来,每100PFLOPS FP16算力价格为5亿元左右。
但从时间上来看,B地项目与A地项目建设的时间间隔仅为半年左右,半年时间,同为100P算力的项目,单价就下降了1.4亿元,这合理吗?
即便对智算中心所知甚少,民众也能看出这其中的混乱之处。关键是,智算中心的价格泡沫还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据了解,此前互联网上曾公开数据,其以我国此前建设的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单位算力建设成本投入为例,核算出每100PFLOPS FP16算力价格为7500万元。此价格一出,上文所述的A地、B地的建设投入再度让人们陷入迷茫。同样的计算能力,时间上也相差无几,为何三个项目却能出现三种投入成本呢?且这三种投入成本还相差巨大,最高差额甚至可达6.7倍之多,实在令人十分费解。
其实,这种价格乱象与行业无标准关系匪浅。
只有破除价格泡沫、实现普惠,才能创造更大产业价值
智算中心的价值是为拥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企业或机构而存在的,它主要面向的是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AI场景。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中小企业。但智算中心的价格乱象,却早已把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高昂的投入成本,中小企业压根承担不起。
而且,投入成本高还只是其一,如果加上后期运维、应用、扩容、升级等相关费用,中小企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这道理众所周知,高价格的原材料势必匹配高价格的维修、保养等,这也就意味着,短期内中小企业距离智算中心很远。也难怪业内人士常说“不破除价格泡沫,无以谈普惠”。
所以,智算中心想要“用之于民”,实现普惠,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价格泡沫。如何破除?两个方法。
第一,推动平台服务和技术的开源。这一点可参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近期投入2000万美元的事件,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三大超算中心及九所高校,构建面向全国的下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基础设施,以推动平台服务和技术的开源,降低应用门槛。这种方式能让普通民众都用上人工智能。
第二,就是加强市场监管。要想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爬坡,就应该出台相关的标准体系。如从智算中心建设成本开始,让算力定价标准化、规范化,以规避上文中所说的A地、B地相差数倍的投入价格乱象。
从降低门槛和规范价格两条路径来打破价格乱象,让更多地方有能力建设,让更多企业有能力用上,这样一来,智算中心才能实现真正的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