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培养真中医,这个世界不能缺少中医!

导言:世界不能缺少中医?一提到这个问题,就会有人反问,“没有中医时,人类就存在”,“西方没有中医,文明照样延续到现在,并且比东方文明更发达”……诸如此类争论,这些年间,我们也一直能从反对中医的各类博客、大V们的言论上看到。
而中医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受到传媒的影响,我们很多朋友把中医了解的过于片面,认为中医是原始的、依靠个人经验的、不科学的,甚至与“骗子”联系在一起。
要论证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中医,就一定要把中医的本来面目、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医的作用说清楚。
中医能做的事情很多,笔者今天只从三个特殊的角度跟大家聊聊
1
中医可以让人们好好活着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不论是中医院的各个科室,亦或者中医诊所,药店坐堂的医生等,所有的中医每天都在忙着治疗疾病。
可与我们经验相悖的是,中医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已发现的疾病,所谓“上工治未病”
“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的病,虽然张仲景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把“未病”定义为“已病”防传的层面上,并对后世造成了极大影响。
但中医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绝不是在“已病”防传的层面上,而是以让人好好活着的层面来阐述医学与健康问题的。
首先,《黄帝内经》对男人、女人,在不同阶段、以生育能力作为基础做出划分,指出各个时期的不同点。
然后告诉这些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方位、季节、等等自然规律变化下应该做些什么,顺应规律者则可以延年益寿,即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中医把让人“好好活着”这个目标凝练成几句话: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恬淡虚无,精气内守。
现代医学认为维系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饮食、睡眠、运动、心态。这与2000多年前中医的观点完全重合,并且还少了一项。
能让人好好活着,不生病、少生病,这个意义太大了,看官方发布的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医疗费用占比等等数据,一目了然,并且触目惊心。
上海交大的一个附属医院曾做在2010年过一个糖尿病流行病的数据调研,我国18岁以上自然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6%,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
我们知道糖尿病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代谢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代谢综合征用图示来表述的话,最终的归宿都将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或癌症。
而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防止、减少、至少可以延缓发病,哪种医学能告诉人们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疾病?当仁不让的说,唯有中医。
2
治病,中医有些独特的优势
中医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实用学科。中医能治病,这是几千年走下来一个民族的繁衍验证过来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骗术能够存在如此长时间而不被摒弃。
但你可能会说,中医几千年都是在诡辩。其实恰恰相反,中医存续的每一天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检视,它一天也没离开过病人,一天也没离开实践。
中医直到今天仍然实用,就在于它的实用。
相对于西医在全世界通用的标准而言,西医的治疗效果往往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以下场景:
战争、自然灾害时的急救。
抗生素的使用对感染类疾病的效果。
借助物理、化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病变的诊断水平。
外科手术。
在这些领域,因西医标准化流程和可靠的效果广泛被大众认可并接收。
不过,我们也不要忽略西医的先天不足。
首先是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进展决定着西医的发展进度。
其次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模式依然是疾病模式,不能在疾病预防上起到作用。
第三是一直保持自己独立学科的位置,完全排除精神、意识、心理、自然等在疾病发生、转归中的作用。
因此,西医尽管并没有停下发展脚步,但至今为止还远远没有成为成熟的“人类医学”,而是停留在“生物医学”的阶段。
中医治病,有时候更像是一门艺术。同一种病同一个医生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做法,同一种病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法也五花八门,不尽相同。
这是否意味着中医没有标准,每个大夫都可以任意妄为呢?当然不是,中医也是有规矩、标准和流程的,制定者当然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以及第一本临床治疗著作《伤寒杂病论》。
但是由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医大家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心得和体会,并且把自己的个人经验著成书,形成了中国各家学说和流派。
于是大家可能见到的是对同一个的同一种病,不同的医生会开出不同的方子。中医自己内部的学术问题,与患者毫无关联,大家不必对此心存疑虑,患者应该关注的仅仅是效果而已。
重复一下,仅仅应该关注效果。
但恰是在疗效这个最该让患者关注的重点上,目前是让患者对中医最不满意的地方。
讲两个趣闻:
1、曾遇一自称中医的人找我去看病,只是一个简单感冒咳嗽,我问他,你也是中医,为什么不自己开药呢?他说他只治疗癌症,像感冒这样的小病他不治。这样的中医你信吗?
2、一个中医大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并且自身在服用西药,这样的一个大夫却在给其他病人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中医你信吗?
反正笔者是不相信的。
据统计,中国14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输液挂水8瓶,虽然不同病种的输液计量没有数据,可我知道仅是感冒一种疾病,输液的人群就非常庞大。
另一个惊讶的新闻是,对心脏有很大影响甚至致命风险的西药吗丁啉,在中国居然有10亿的市场。
如果中医连简单的感冒、腹胀、厌食、恶心等等大众高发的普通疾病都治不好的话,那肯定会遭到大众的唾弃。
但问题是,中医在这些小病和众多的慢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上有着很好的疗效,不是中医的治疗方法、更不是中药不行,而是现在的中医大夫水平大幅下降。
更不要说有一些借助中医做为幌子的人来进行坑蒙拐骗,毁坏中医的名声。
这样说未免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意味,但我的本意并非如此,在中医日薄西山、苟延残喘的今日,我的同行们还能选择坚守这个行业,这本身就足已让我敬佩。
更该感谢的是中医院大学及中医院,在医疗被全面西化的背景下,能以国家层面成体制的保留下中医药,这是未来中医药兴旺发达的唯一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渠道。
回溯历史,百年前取消科举考试,基本销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组织保障,当100多年饱受西方列强凌辱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以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采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路线。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路“精英”们采用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在几千年中始终是领先世界的事实,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也备受摧残,偏安一隅,挣扎求生。
可是当我们深入社会,看看诸如按摩、艾灸、刮痧、拔罐在民间的巨大需求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不仅不会消亡,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可以再次发扬光大。
而我们目前应该做的、可以做的,就是用事实的效果证明中医药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中医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猝死概率
中医可以预测、预防和降低猝死概率。
或许这个观点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西医认为猝死不可预防、不可预知,科学思维体系中的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蝴蝶效应、黑天鹅事件等等,均承认事件的不可预测性。
为什么会这样?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一部分答案,人们对事件做出判定的依据来自人们的观察,但受特定条件的限制,人们观察得到的信息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而在这个部分之外,还有大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与之存在着整体关联,仅仅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残缺部分去做预测,自然会失败。这就是波粒二象性、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给人类的启示。
这个世界是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同构成的,不确定性的东西怎么把握?如果能把不确定性的所有可能的轨道和路径相加,形成量子路径积分的计算方法,即可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的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其核心本质都可以看作是因果、非因果的整体关联。
以上这些物理、IT科学与中医有关吗?当然有。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三虚之说,即人虚、天虚、时虚这三虚,再加上人的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则“善暴死”,按时下的说法,这正是整体关联的大数据分析模式。
人虚,即用中医的四诊判定出此人的真实具体状态。
天虚,是中医运气学的特有内容,以天干地支为方法,所谓天干就是外天地对地月系统的干扰干涉,而地支则是地月系统自身的保护与支撑。
用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即为宇宙对恒星系统的影响,恒星系统(太阳)对行星(地球)的影响,行星(地球)再对自身生态系统的影响。
时虚,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所谓猝死,无非就是众多危险因素在同一时间段叠加在一起所导致,“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假如我们使用类似量子路径积分的方法把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全部挖掘出来,并通过调整行为方式的方法,让危险因素错峰出行,而不是同时叠加在一起,即可有效降低猝死概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像科学试验,可以反复进行。中医最关心的,是尽可能让每个人高质量的生活下去。
欢迎大家对中医话题进行有价值的再讨论,希望能给更多朋友们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医。
有人戏言说,如今饭桌上最容易让朋友翻脸的话题,排名第一的就是中医话题。这很糟糕,希望我们所有人能一起慢慢的改变这样的局面。

温馨提示

最近不少读者朋友来问,你们是不更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最新发布的内容了?其实,我们仍然每天都在推送内容,但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导致有些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就请大家动动手:

1.将“岐黄秘录”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每篇文章,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给我点下“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