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简史(四) - 巴洛克(下)
《西方艺术史纲要 - 巴洛克》
我们接着上一期,继续讲。
教皇国长期以来控制着整个欧洲,现在终于要有人革他的命了。当教廷不可一世的时候,他无所不能,可以发动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也可以靠收钱来换取人们早日登陆天堂。还可以一句话,就让一个世俗的国王在门口连跪三天。但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教廷其实一无所有,没有辽阔的土地,没有精良的士兵,没有从海外源源不断运来的白银、黄金。他所拥有的就是即将被新教剥夺的宗教解释权,还有就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辉煌的罗马城。现在天主教就要紧紧凭借这两张底牌,来博一个非常渺茫的反败为胜。
知识点
巴洛克
Baroque
巴洛克艺术(意大利语:Barocco,英语:Baroque,法语:Baroque)是欧洲17世纪时的一种艺术风格。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在雕塑、绘画、建筑、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这种风格于1600年左右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便散布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罗马天主教会的鼓励有关。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决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一说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规则的珍珠。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原意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修正。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1750年左右)。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下接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在这时期,欧洲向外扩张殖民,渐渐占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十六世纪中期,罗马教廷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是引发新教改革的根源。于是他们也在努力在不丢失话语权的前提下进行反改革,并且尝试通过谈判来重新收拢那些新教徒的心。但谈判没收到任何预期的效果,还直接导致了双方爆发真正的战争。直到十七世纪初期这个战争才停止。这个时候罗马教廷已经明白要稳定现有的信徒和开发未来的信徒,最重要的还是要依赖宣传,于是教育,文艺又重新受到重视。
当时流传一句话:把一个孩子交给我,直到七岁,那么他终其一生都会是非常优秀的天主教徒。天主教就是抱着这样的一个信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世界巡回推广。现在南美洲、中美洲都是天主教教区,就是因为当时西班牙人殖民的时候,同时还带着一个神圣的使命:把天主教的信仰散播到全世界。我们中国接触天主教大概也是那个时候,大家熟悉的利玛窦,就是这样的一名传教士。
这得说一句,所有被派到海外的传教士,要不是音乐家,要不就是画家,反正都是多才多艺,也不知道当时所有的传教士都是这样,还是说派出来的全是精英。但也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尤其是在教廷内部,教育,文艺已经非常普及了。
我们再继续说罗马以外教会的胜利。
在教廷最需要艺术发力的时候,艺术却显得非常暗淡。因为这些年正好是风格主义流行的时候,罗马并没沿着原来文艺复兴的方向阔步前进,而人才寥寥, 连教皇也等待着一个能让罗马再次发光的明星。这一等可真漫长,直到世纪末,这个明星才出现。几乎是同时,有两个意大利北方的画家来到罗马,一个来自于博洛尼亚的安尼巴莱.卡拉奇,另一个是来自于米兰的卡拉瓦乔。
卡拉奇是一位忠实的拉斐尔继承者,他也是卡拉奇三兄弟里最小的那个。这哥儿仨非常有名,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就是他们创立的。小卡拉奇的画风几乎完全继承了拉斐尔,他所代表的艺术流派也宣称要恢复古典美,当然这是针对风格主义所说的。
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卡拉奇
Annibale Carracci
但是卡拉奇也并不完全尊重古典,一点儿变化都没有。他的画已经不再像拉斐尔那么平静,而是处于一种运动之中。拉斐尔那种祥和的光线,在他的画里边变成了舞台上那种摆光,非常戏剧性,突出主要人物的情绪。我们从他的作品里边来感受一下这个变化。
《圣母升天》
《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丘比特》
《戴荆棘桂冠,被天使搀扶的耶稣》
《哀悼基督》
滑动查看更多卡拉奇画作
这幅画在形象和绘画手法上,基本上还是拉斐尔的方式,稍微还有一点提香的影子,但在构图上已经开始出现运动感,非常容易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中那种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一种强烈的反S型构图。从迎接圣母的天使,到圣母本身,再到下边惊讶的人群,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圣母身上,然后圣母又把她的目光集中到了天堂。我们在看完古典绘画之后,会觉得这是非常有新意的作品,同时又没太破坏传统。所以卡拉奇受到欢迎是情理之中的。在卡拉奇出现之后,人们很快就把他看成了罗马艺术需要的那颗明星,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
就在卡拉奇扬名立万的同时,人们又看到了卡拉瓦乔。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放荡小子,却有非常惊人的创造力。他的作品看不出什么师承,好像他自创了一种魔法,(作品)极其逼真,让人印象深刻。在用光上很明显,他受到了一点儿卡拉奇的影响,但他自己发挥的要比卡拉奇强烈很多。好像卡拉瓦乔提前发明了探照灯,光线已经不再是属于自然的恩赐,而是卡拉瓦乔的仆从。
《圣徒托马斯的怀疑》
《被鞭打的基督》
《老千》
《逃往埃及途中》
《女占卜师》
《圣马太蒙召》
《朱迪斯斩杀赫诺分尼》
《被斩首的圣施洗者约翰》
滑动查看更多卡拉瓦乔画作
构图上他也取得了突破,从来没有哪个画家能像他一样画出那么丰富、精巧的构图。他的画就好像真真切切发生在眼前一样,非常有说服力,非常震撼。接下来我们看一张卡拉瓦乔的作品《圣徒托马斯的怀疑》。
这幅画画的是耶稣死后复活,向使徒们显圣。使徒们不敢相信耶稣真的复活了,眼光里充满了疑惑.基督为了让他们相信,亲自拉着托马斯的手查看肋下的刀口。托马斯手指头伸进去的一瞬间,使徒们又恐惧又惊讶。观者也一样会感觉到那种不安。这时一束强烈的光线从左上方打下来,大部分的人脸都沉浸在暗部,托马斯的抬头纹特别的明显,就跟他肩膀上那个破洞一样明显。所有这一切都在强化观众的感官,仿佛这件事儿真的就发生在眼前一样,让人过目不忘。
从历史上看,这两位画家的地位其实还是有差距的。卡拉瓦乔是绘画史上最高的几座高塔之一。卡拉奇也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画家,但是跟卡拉瓦乔的历史地位肯定是没法比的。
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做出完全客观的评论,由于他们都非常出色,很快各自有了一批拥护者.这些拥护者们相互还不服气,在罗马发起了一些跟艺术有关的争论,这就造就了他们两个人风格上对立的一种印象。但实际上这两人非但不对立,甚至还相互影响。但这种争论对于艺术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争论大家才会爆发火花,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才会实现真正的突破。
滑动查看塞拉西教堂画作
卡拉奇和卡拉瓦乔带来的艺术狂潮,正好发生在天主教逐渐挽回声望的十七世纪初。这时各国使臣经常造访罗马,其中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总有学者来罗马观摩学习艺术。接下来我们就要看一看,到底是哪些使者把罗马的辉煌艺术带回他们自己的国家。
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 |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
鲁本斯出生在德国,但实际上他是比利时画家。他父亲是一名新教徒,因为比利时那时宗教气氛特别紧张,对新教徒的迫害很严重,他的父亲就被迫从比利时迁到了德国。但在父亲死后,鲁本斯的母亲又把他带回到安特卫普,因为鲁本斯的母亲自己是位天主教徒,他们的信仰又重回天主教。
鲁本斯的学画经历非常丰富,他先后跟随过当时很多位出名的画家。可能因为他在贵族家里长大,至少在财务上不用担心。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的天赋,因为无论哪个老师看到他的画之后,都会愿意指导他,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未来大师。
长大之后,鲁本斯成了一名职业画家。有一次,他被公派到意大利去交流。因为他原来的老师有好几位都是从意大利游学回来的,所以他从小就一直对罗马有种向往,这回终于有机会亲自去了。等他到了意大利,先被几位大师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等吸引。但当他到了罗马,亲眼看到卡拉奇和卡拉瓦乔的作品之后,他的整个世界就被震撼了。论美,拉斐尔肯定美;论力量,米开朗基罗力量无人能及;但是论震撼,论新颖,这两个人的作品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卡拉瓦乔的那种震撼来自于对再现现实的虔诚,卡拉奇的震撼来自于时隔几十年之后,又有人为传统题材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接下来看一张鲁本斯的作品,当然这只代表鲁本斯其中一种风格。他一生的作品太多,有传统的宗教题材,也有像这张画一样的自然主义的写实绘画。但无论哪一种,他都是顶级的天才。今天我们只看这一张,就是他给女儿画的这张肖像。
《克拉拉·塞雷纳·鲁本斯肖像》1618, 局部
《画家与妻子伊莎贝拉画像》1609 -1610
《奥地利安娜肖像》1622-1625
《狩猎回来的狄安娜》1615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635-1638
《镜前的维纳斯》1615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1617
《太阳神马车的坠落》1604
《美惠三女神》约1635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约1622-1625
滑动观看更多鲁本斯画作
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一次讨论,说历史上哪位画家拥有最适合画画的手。结果鲁本斯高票当选。论技巧精湛,鲁本斯确实比任何一位画家都让人信服,我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他一笔画不出来的东西。当然这有点夸张,但确实在他面前,(用绘画)表达已经变得没有任何难度,比说话更自然,轻松、准确。
我们看了这张画的细节就会发现,他绘画不仅仅是描摹,而是一种像演奏即兴音乐一样的,接近神性的存在。除了技巧,他还有一个超人之处,就是用画面传递爱意。就像丢勒描绘的母亲一样,鲁本斯也经常画自己身边的亲人。鲁本斯非常专注地看着他的妻子、儿子、女儿,用全部的爱去捕捉这些人微妙的表情。鲁本斯在看他们的时候就好像看一件珍宝一样,那么投入,那么满足。
维拉斯贵之 | Diego Velázquez
1599 - 1660
我们说不上鲁本斯到底学了谁,我觉得所有顶级大师都是那么独特,同时又是一个集大成的人。鲁本斯所生活的安特卫普现在是比利时(当时的弗兰德斯)的一个城市,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直接隶属于西班牙国王。因为隶属于西班牙,鲁本斯还有机会作为特使到西班牙去交流。有一次鲁本斯到西班牙遇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年轻人,这个人可以根据别人对卡拉瓦乔作品的描述,就能画出跟原作很像的作品,但他从来没有真正去过意大利,更没有看过卡拉瓦乔的原作。鲁本斯看后非常惊讶,就给予这个年轻人一些指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这个年轻人要到意大利去,要到那儿去探索真正的艺术。这个年轻人就是西班牙历史上几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维拉斯贵之。
后来维拉斯贵支真去了意大利,他在那里的收获和鲁本斯承诺的一样多。由于时间的关系,维拉斯贵之的作品就不在这里详细讲了。下面这张是他后期摆脱卡拉瓦乔影响之后的作品,也算独树一帜。
《宫娥》1656
《教皇英诺森十世》1650
《纺纱女工》1657
《穿着蓝裙子的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1659
《煎鸡蛋的妇人》1618
《卖水的人》1623
《镜前维纳斯》1644
滑动观看更多维拉斯贵之画作
由于维拉斯贵之是一个宫廷画家,主要以画贵族肖像为主,他的作品又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照猫画虎的肖像,而是在创造一幅作品。就像塞尚一样,把平淡无奇的事物重新组织,让他们形成一张非常和谐的画作。在这一点上,好像在遥远的荷兰,正好也有人准备和他一起呼应。
最后,我介绍一位和意大利有关的外国艺术家,名字叫做普桑。很多人听到他可能是因为另外一个名字 - 塞尚。没错,他就是塞尚一直推崇的那位法国古典艺术的奠基人。普桑和前两位不一样,他也是年轻的时候就到了意大利,但是他到了之后就再也没回法国,毕竟意大利的辉煌环境要比整天打仗的法国强多了。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 ~ 1665
普桑是一位研究型人才,我不觉得他在绘画上有多么大的突破,但他对古典艺术的整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不仅仅研究拉斐尔这一代人,同时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艺术也非常感兴趣,并且把他们和拉斐尔结合起来,确定了一条非常严格的古典主义之路。因为普桑很少回法国,所以他和法国艺术并不是很亲近。直到他遇到了一个无限崇拜他的法国学生,名字叫做勒布朗。勒布朗在普桑的指导下学习古典艺术,然后到意大利各处去走访。学成之后他回到法国,成了法国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艺术顾问。
因为勒布朗,法国才有了一套非常标准化的学院派风格。勒布朗还为这个学院派规定了三个必须崇拜的偶像: 一个是古代艺术,一个是拉斐尔,最后一个就是普桑。两百年既华丽又平庸的学院派艺术从普桑和勒布朗开始了。
《阿卡迪亚的牧人》1638-39年
《随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约1638年
《劫夺萨宾妇女》1634-35年
《格玛尼库斯之死》1628年
《维纳斯的诞生》约1635 ~ 36 年
《诗人的灵感》1629-30年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628-29年
《宁静的风景》1650-51年
滑动观看更多普桑画作
很多艺术风格在刚刚兴起的时候,都有人坚决的反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印象派。为什么叫印象派?因为当时的批评家认为这些画压根儿没有画完。这些批评家其实多数来自于学院派,他们可能忘了,自己的祖宗“巴洛克”曾经也是一个贬义词。在巴洛克兴起的时候,人们认为这种艺术太低俗了,为了表达真实,浅薄的情感,丢弃古典主义的庄重和平衡。巴洛克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凌乱、俗丽的意思。但那时候的世界,好像正好就需要辉煌,壮丽的艺术。
有一位巴洛克盛期的意大利雕塑大师,贝尔尼尼,就不喜欢那种平淡的庄重,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还是一位画家。这也是我们要讲的意大利本土的第三颗明星。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 | 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 - 1680
我们今天拿两个例子来说明贝尔尼尼的重要性,一个是他的雕塑作品叫《圣特雷莎的沉迷》。圣特蕾莎是一个有癫痫病的修女,每次发病的时候都幻想自己看到了神,然后得到了神的爱,这个幻想故事被写成了一本书,几乎是人尽皆知。贝尔尼尼在做这种雕塑的时候,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因为看起来的确是太色情了。确实在每一个细节上,这个雕塑都能传达出特雷莎在那一刻,在得到神的爱的那一刻,身体传播出的所有的快意。我们不能说快感,就说快意吧。很多人都在反对,但是教皇认为没问题,甚至他还说这才是一个女孩儿受到神的恩赐应该有的那种状况。那时候天主教已经允许修士结婚了。这也是宗教改革,天主教反改革的一个好的方面,于是这个雕塑就被保留下来。
《圣女特瑞莎的沉迷》,1647 - 1652年
大理石雕像《路德维卡·阿尔贝尔特尼》1671–74年
《阿波罗与黛芙尼》1628-29年
《掠夺普赛克》1624
《大卫》1623-24年
《君士坦丁的愿景》1670年
滑动观看更多贝尼尼作品
另外一个贝尔尼尼的作品,就是他的建筑作品,也是天主教圣彼得大教堂的最后一个乐章:大柱廊,这几乎是天主教宣布自己最终获胜的一个象征。罗马再次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天主教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然后新教运动逐渐在各地平息。
除了英国和北方的那些国家以外,大部分欧洲领土仍然处于天主教的控制之下。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斗争之后,欧洲又重新回到正轨。教堂里响起神圣的颂歌,宫廷里跳起轻快而优美的小步舞,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祥和。
我们再把目光转到法国,因为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而举世闻名的贝尔尼尼,现在被邀请到了法国,路易十四请他帮助来修建卢浮宫。但是卢浮宫可发展,可开发的空间太小了,完全不能实现这两位大人物的报复。于是他们就选择了凡尔赛,修一座让全欧洲都羡慕的豪华宫殿。贝尔尼尼实际上并没有实际参与这个宫殿的设计,但是他的理念深深影响到了这个宫殿的真正建造者。太阳王路易十四也要求这些设计者必须要按照贝尔尼尼的思路,必须建成贝尔尼尼式的豪华。
法国巴黎的一个模仿者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同时在艺术上还能达到辉煌的,其实还有荷兰。如果大家想了解荷兰,也可以再重听伦勃朗和维米尔那两期。
以上关于十七世纪,关于巴洛克的整体风格样式,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咱们下一期再见。
GIFT
GIFT
本期背景音乐:(点击此处收藏全部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