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颜读庄子:《人间世》之八
正文+直译+注释+发散
(听)之(以耳、以心、以气):补足音节。
问:听之以耳,将如何?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问:听之以心,将如何?
《文子 道德》文子问道......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问:听之以气,将如何?
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关于虚而待物
《荀子 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 cáng )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管子 心术上》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虚无无形谓之道。
《韩非子 解老》“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艺术教育原理》“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留丝毫余地让其他事物可以同时站在它的旁边。如果你能做到这步,结果是无可疑的:就事物说,那是完全孤立;就自我说,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于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
法国米盖尔·杜甫海纳《美学和哲学》“审美对象是有意义的,是第六种或第N种意义,因为这种意义,假如我专心于那个对象,我便立刻获得它,它的特点完完全全是精神性的,因为这是感觉的能力,感觉到的不是可见物、可触物或可听物,而是情感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集:栖息,停留
虚:无人之空间——空虚
《文心雕龙 神思》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松颜客曰:虚,其“空虚”,指向于“无人”。至己、无功、无名......归根结底,无人,盖人为为伪。无人之后,道乃停留。此言绝非鸡汤,黄易先生解“道”,最是通俗具象,下引黄易先生《大唐双龙传》文字,旁通于“唯道集虚”:
徐子陵喜叫道:“我明白了,这实是一种厉害的心法,以往我对着敌人时,开始时仍能平心静气,就像井内可反映任何环境的清水。可是一旦打得兴起,便咬牙切齿,甚么都忘了。”
寇仲叹道:“你仍未说得够透彻,像我们见着老爹时,便像老鼠见到猫般,上趟对着尚公亦是那样。假若我们能去尽惊惧的心,像平常练功那样守一於中的境界,便能变成这井中清水,可反映出一切环境,与以前自有天渊之别。”
徐子陵侧头把脸颊贴在冰凉的井缘上,叹道:“我高兴得要死了!若能臻至这种无胜无败,无求无欲,永不动心的井中明月的境界,就算短命十年都甘愿。”
......
他们的心化成了井中之水,无思无碍,只是客观地反映着大宇宙神秘的一面
——黄易《大唐双龙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明 张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