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品先缘识字差(九)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李白《赠孟浩然》言:“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言:“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明代学者胡应麟巜诗薮》言:“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张九龄)之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故而,关于孟浩然的清淡,蔚然公论。孟浩然诗何以成为清淡,古人除了从孟浩然生平志向取论外,大多谈及“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取神于陶、谢之间,而安顿在行墨之外”(田雯《古欢堂集杂录》)。今人大致有认为“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房日晰《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等观点。前人所论俱佳,然仍有待细化之处。
今存孟浩然诗272首(依柯宝成《孟浩然全集》)中,多用典故入诗且常规用典手法均有涉及。孟浩然诗正用典故如:《襄阳旅泊寄阎九司户防》“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正用宋玉《高唐赋》与《史记·贾生列传》中贾谊被贬长沙典故);反用典故如:《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反用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诗:“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明用典故如:《题长安主人壁》“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明用扬雄《甘泉赋》典);化用典故如:《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高士传”,在此诗中非专书之名。虽然嵇康、皇甫谧等皆写有《高士传》,但成书在陶渊明以前,本诗言“最嘉陶征君”,显然是化用“高士传”这一典故。)
《文心雕龙》言:“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乃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亦是重要手段之一,清淡如孟浩然,却也并不例外。纵观孟诗,典故在其中时隐时现,出现的数量众多,出现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这些与孟浩然诗风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直接联系,非常值得关注探寻。
1.直接在字面显现。例如:羊祜(《与诸子登岘山》羊公碑尚在),庞德公(《登鹿门山怀古》昔闻庞德公),山简(《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停杯问山简),王粲(《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共井让王宣),尚子(《彭蠡湖中望庐山》久欲追尚子),贾谊(《送王昌龄之岭南》长沙贾谊愁),屈原(《经七里滩》三湘吊屈平),接舆(《山中逢道士云公》既笑接舆狂),王子猷(《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兴发子猷船)等等。这些为人熟知的历代高士名人在孟浩然诗中似随口道来,而他们早已被公众认可的形象,或高洁或飘逸或清秀或脱俗……均毫无阻碍地直接注入孟诗,交流读者,让孟浩然的诗变得深蕴淡雅。
2、通过相关的代表性典故显现。例如:通过“解酲”,涉及竹林七贤之刘伶(《春中喜王九相寻》开尊共解酲)。通过“刻烛为诗”,涉及王子良(《寒夜张明府宅宴》刻烛限诗成)。通过“何为栖栖”与“问津”,涉及孔子(《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通过“挂冠”,涉及逢萌(《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何时方挂冠)等等。这些需要读者通过典故稍微联想一下,才能想到前代名人,再接着引发这些名人的所作所为于想象,递进式的推进了读者对孟浩然诗味淡而不薄的艺术感受。
3、通过明用或化用隐士、名士的作品词句再涉及其本人的。例如:通过《逍遥游》“大鹏”,涉及庄子(《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再飞鹏激水”)。通过化用沈约《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涉及沈约(《寻香山湛上人》“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通过化用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涉及陶弘景(《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等等。这一种类别,对读者阅读能力要求较高,一旦能够读出孟浩然对前人成句的种种妙用,读者对其诗之淡中清新,当有超出寻常的更深体会。
当然,孟浩然诗作的用典,还使用了一定数量的佛家用语,诸如 “度门”(《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闻钟度门近”)、“鸡山”(《游景空寺兰若》“疑是入鸡山”)、“兜率”(《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天宫上兜率”)、“不染心”(《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应知不染心”)、“招提”(《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清夜宿招提”)、“无我”(《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会理知无我”)等等,这些释家典故也使得孟浩然相关诗作平添几分出世净俗之清淡。
一般说来,明用、正用典故是常格,乃属入门;反用典故较难且不易于经常施用;唯有暗用典故,于变化、点化中层层翻新,既有循序的继承又有递进的创新,尤其“化”到极致,暗用典故到令人不易察觉,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才倍显诗之含蓄蕴藉,而孟浩然正是个中高手。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看到,化用前人成句典故时,孟浩然诗作的之清淡能愈发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那么,推敲孟诗在平淡词句中所暗含的典故和在常规典故中暗含的另一层典故,将会使这种清淡更耐人寻味,回味悠长,如:《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谓余独迷方,逢子亦在野。”,除了知道“迷方”可出自鲍照《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外,也可联想《庄子·齐物论》“其我独芒”,横添旷达韵味。又如《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除了看到“宝剑值千金”出自曹植《名都篇》“宝剑直千金”外,其实还可联想到《史记·吴太伯世家》“延陵许剑”,这样才能体会孟浩然的“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下面本文重点以众所周知的《春晓》和《过故人庄》为例分析说明孟浩然的暗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