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6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文:伟哥

  五、粟黍的西传与仰韶文化的消失

  还有就是关于粮食作物粟、黍的起源问题。据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两种粮食作物都是起源于中国,而且都具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

  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发现少量的黍炭化种籽。此种籽经甘肃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鉴定,确认为黍。经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用 C14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200年。经树轮校正,距今达曼表为7150±90年,新表为7370~8170年。

  --魏仰浩《试论黍的起源》 《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中国目前发现的史前时期粟遗存约60处,最早的粟实物遗存距今已有8700-7500年,其中,黄河流域的粟遗存分布最为密集。

  世界上其它地区也有粟遗存的发现,中美州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遗址(Tamaulipas),在玉米(Zeamays)成为人类主食之前也曾经栽培过粟,年代为4000-300B.C.;欧洲最早粟的实物证据年代为3000B.C.,到公元前1000年发现的数量有明显增加;1日本发现最早的粟见于北海道UsujiriB遗址(4000B.P.),属于绳纹时代中期晚段;2在韩国,Lee于Chulmun文化中期(相当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房址地面上发现了粟,测定年代为4590士140B.P.。

  中国目前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黍遗存也有约20处,其中,最早的黍实物遗存距今约10000-8700年。4此外,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境内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炭化黍粒年代为距今8000-7500年间。5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层中出土的炭化黍粒年代为公元前5850年,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也发现了五、六千年前的黍遗存。

  --何红中《全球视野下的粟黍起源及传播》《中国农业》2014年第2期

  考古专家们经科学鉴定一致认为,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粟这一耐旱农作物,且达到了相当高的产量。在磁山遗址,考古工作者们一共发现了189个储存粮食的"窖穴"。这些"粮仓"形似袋状,窖口直径大都为1-2米,深浅不一,最浅的只有0.85米,而最深的则达到了5米……考古学者们在欢欣鼓舞之际,一个颇为费解的问题同时也摆在了他们面前。因为这些窖穴中的"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有10个甚至达到了2米以上。如果按照比重、体积推测,这189个"粮仓"中储存的粟,至少应在5万公斤以上。而在当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剩余这么多的粮食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百度百科《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磁山文化博物馆官网

  已经确定的发现有粟的遗址有距今7000-8000年的磁山、裴李岗、老官台和北辛等,但这时的粟作农业已相当成熟,故学术界都认为其起源要早于这个年代。徐水南头庄是我国华北地区已确认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惜没有发现粟的籽实或其痕迹。但值得注意的是,被人类驯化的粮食(麦类、粟类)和蔬菜(如菠菜)的禾本科及藜科花粉却较多地分布在遗址的第五、六层。

  ……

  黍是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起,仅次于粟的一种作物……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发现少量的黍炭化种籽。可以说,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了。黍的原始祖型是野生黍,在我国北方地区到处都有分布。从野生黍驯化为栽培型作物,应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把这个过程计算在内的话,则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至少以8200年基点,可上溯至万年左右。

  --杨卓轩《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的食物体系》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英国和美国的学者通过合作研究,确定无疑地揭示出黍和粟这两种小米起源于中国北部的旱作农业,后向外传播,在史前时期便已到达欧洲和印度。

  ……

  综合在我国和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学者对黍和粟这两种小米起源的环境背景和传播路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考古人员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发现了距今4500年前的黍子,也就是说黍传播到中亚地区之后,继续向西传播到了高加索地区和欧洲。而另一方面,粟则从中国北方向南传播,最迟在距今4000年时便于泰国和印度的遗址中被发现。

  --《中英美学者合作的"黍和粟的起源与传播"获世界考古论坛研究成果奖》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和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琼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刘歆益合作的"黍和粟的起源与传播"则获得考古研究成果奖。

  --《世界考古论坛奖出炉中国西南土司遗址等获田野发掘奖黍和粟的起源与传播等获研究成果奖》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

  看了上述两则消息,目前从考古上已经证实,粟黍两种农作物是起源于中国。因为实际种植时间往往要比考古发现早一点的因素,所以我认为粟黍向西传播时间应该比考古发现的4500年前略早,约为5000年-4500年前之间向西传播。

  粟黍在约5000-45000年前从黄河流域向西方传播,而这个时候,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仰韶文化消失。通过对这两个线索的整合,我们不难发现,粟黍西传的时间恰好跟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消失的时间接近。如果我们将这两个因素进行对接,同时,根据再根据情况适当地对其中较不确定的时间进行修订,就可以得到一个较为确切的结论。这两个条件中,仰韶文化的消失时间较为确定,而粟黍西传的时间不那么精确。之所以说仰韶文化消失时间较为确定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黄河流域挖到的相关遗址比较多,而仰韶文化发生断层的印记也相当明显,所以,这个时间比较确定。粟黍西传的时间不那么精确主要是你首先得挖到粟黍遗存才能对粟黍西传的时间做检测,如果没挖到,就无法确定。相对仰韶文化中能容易保存的陶器来说,作为农作物的粟黍有容易腐烂的特征,同时,相对繁荣的黄河流域,迁徙去的地方属于荒凉落后的地区,种植农作物也不那么多,能留存下来就更少。所以,自然存在更早的粟黍遗存找不到的情况。所以,在将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消失和粟黍西传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的时候,适当地将粟黍西传的时间提前到5000年前是合适的。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证据和线索建立一个仰韶人西迁的线路图来。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