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人大的高材生到二嫁贫农、生育六子,她的脱轨人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哦!

“只要嫁得好,就能一生顺遂”,

我一直认为这是对女性最大的谎言。

“白马王子”、“男主外、女主内”这些说辞也都是蜜里藏刀的洗脑包。

撕开它们表面玫瑰色的幻影,逃避现实、完全依赖他人的真实后果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起前一阵一位正在读博的粉丝问我:

科研不太顺利,做了两三年还没有论文发表,要不要先结婚生个孩子?

当然,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理由,任何人都不应该对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

但今天特别想给大家讲下伍继红的故事。她每次的选择,人生的走向,也许能给我们点警示。

01

从农村女孩到人大学霸

天才少女的出世

1977年,伍继红出生于江西赣州的一个农村家庭。

伍继红的父亲是村干部,受父亲影响,她很喜欢读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提到“小时候家里曾订阅《参考消息》……父亲爱读书,父女俩喜欢一起学习。”

除了爱读书以外,伍继红从小记忆力超群,父亲也对她寄予厚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然而伍继红的父母为了让女儿专心读书,假期也不让她参与劳动。

伍继红不负家人期望,在1994年,以712分的高分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乡村,用天赋和勤奋成功改变(一时)命运的伍继红,就像是浴火重生的金凤凰,她要去面对新世界了。

伍继红没有提过她那时对这种人生巨大转变的想法,但与她经历类似的记者柴静,在自己的书里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一九九三年考大学离开山西,坐了三十多小时火车到湖南,清晨靠窗的帘子一拉,我都惊住了,一个小湖,里头都是荷花——这东西在世上真的有?就是这个感觉。孩子心性,打定主意不再回山西。”

我相信这也是当年伍继红的想法。

农村出来的孩子,眼看着进入中国顶级学府,要改变全家人的命运了,怎么会甘心重新跌落底层?

大学期间,在优秀者如云的中国人大里面,伍继红也不是无名之辈。

🔘 她是班级的组织委员,学生干部的经历表明伍继红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 她获得过全班仅两人拿到的兰台奖学金。

🔘 在后来的工作简历中,伍继红写道“能用fox,pascal编程,熟练使用dos,windows,wps,ws,cced及office,具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译、听能力。”

这些都说明伍继红的大学时光没有虚度,到此,她还是那个人人称赞的天之娇女。

02

从阶层跨越到阶层跌落

一颗星陨落了

1994年伍继红考上大学时,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还包分配;但到了1996年,大陆开始实行自主择业政策。

等伍继红1998年毕业,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工作。

伍继红先后两次参加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笔试均以高分通过,然而面试却都被刷了下来。

她距离编制最近的一次,是有一个海淀档案馆的机会。但她犹豫了一天,第二天人家就录取了她同学。

由于竞争太过激烈,且受专业对口问题的影响,伍继红之后在北京找工作的经历也都颇为不顺,于是她决心南下。

后来,伍继红成功入职广东一家公司,每月工资高达3000元(当时深圳月平均收入1532元,内陆更少,只有500-1000元),却因人际关系原因离职。

之后陆续换了几份工作,都不如意。

1998年对伍继红来说是一个人生的骤变点,除了工作不顺以外,父亲的去世也给了她巨大打击。

在采访伍继红姐姐时,她说:“我妹妹没有见到(父亲的离世)……不说话,就是不说话,没哭,哭出来还好。”

这几年流行“挫折教育”这个词,是说我们中国的孩子应该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感受挫折,以避免他们因为一些小的或暂时的不顺,产生巨大的挫折感,从而转化出激烈、极端的行为后果。

我觉得名校学生尤其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在学校和出社会后的落差太大了,很多人都适应不了。

伍继红那时不仅面对着理想和现实的强烈落差,还要被迫接受家人离世的噩耗,心理压力之大难以想象。

看到后面你会怀疑她是不是患有精神疾病?

2017年经修水县妇幼保健院医生的专业诊断,证明伍继红没有精神疾病,但存在心理问题。

我想早在十九年前的1998年,痛苦的种子就开始萌发了。

对于伍继红来说,1996年印发的《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是一个引子。

社会变革对很多人来说是机会,比如比伍继红大两届的同校师兄刘强东。但一不小心,人的境遇也可能一落千丈。

2000年,伍继红在广州市白马商场遇见他的初中同学郭长华。两人相恋了,又一次失去工作的伍继红决心跟着郭长华回老家,江西省下杭村。

2000年末,由于伍继红怀孕,两人结婚,但婚后矛盾不断:

文化水平的差异、郭认为伍患有的精神问题、以及后来伍认为郭出轨……

潦草的结婚决定注定这场婚姻也要由潦草收尾。

2005年,伍继红与郭长华离婚。

对于这段婚姻,伍继红不是没有犹豫过,和郭长华结婚前,她说“结什么婚,没有未来”。

即使心里明白自己和郭长华不是一路人,伍继红终究还是蒙上眼睛,选择了对艰难现实的逃避。

后来经人介绍,伍继红嫁给邻村贫困户邓高华。之后十余年的婚姻中,两人育有四子,加上与前夫生的孩子,伍继红一共有六个孩子。

伍继红的产子过程大多没在医院进行。

姐姐家的仓库、业余产婆在家接生,最正规的一次是邓高华的父亲从镇上的医院求来大夫,但还是在家接生。

伍继红有严重贫血,每一次生育都是在死亡线上打滚。

在乡村十几年的封闭生活,让这位昔日的才女已然面目全非。

不能回娘家。

伍继红所在的十二坊村到老家赣州每人车费需要70元。一家7口所需费用对他们来说太过高昂(大女儿由前夫抚养)。

孩子就是伍继红的生活中心。

她说“每天睁眼就是带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就像生活在谷底。”“日子都是灰蒙蒙的。”

如今再怎么落魄,曾经的高光年月毕竟难以忘怀,伍继红只是不再轻易提起了。

校友们来看她时,伍继红还能说两句英语;久未接触书本、报刊,看到大儿子带回家的课本,伍继红还是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

伍继红太知道知识的力量了。这种力量她曾经获得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又失去了。

现在,在乡里扶贫干部和校友们的帮助下,伍继红家庭情况得到了改善,她说自己“一定努力(融入社会)”,但横亘在前的还有诸多残酷的现实问题。

03

女性最缺的是

生存教育

看完伍继红的故事,我满脑子都是:

女性实在太缺乏生存教育了。

这里的生存教育不是指狭义的野外生存、危险情况自救、做饭找路等生存技能训练,而是更广义的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即,不要所谓矜持,要敢于谈钱、敢于争取、敢于自私、敢于竞争。(矜持如果是个好词,为什么没有人用来形容男性?)

我只所以说女性缺乏生存教育而不说男性缺乏,是因为男性一直以来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

🔘 小的时候,童话故事给女性预设的完美伙伴是“白马王子”,给男性设置的是“超级英雄”;

🔘 学生时代,对女性的态度是“你是女生,不舒服了可以提出来”,对男性的态度是“你是男生,你必须克服以及承担”;

🔘 工作了,社会又给女性找到“完美”逃避现实的借口“婚姻”,同时告诉男性,你必须赚钱养家。

这就是男女性教育模式的不同,看似在一个社会环境下长大,接受的确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教育。

对女性来说,这种温和的教育与其说是宽容,不如说是欺骗。

现实已经如此了,我们一时之间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需要女性意识的觉醒。

不能太过依赖外物

不仅不能太依赖父母、伴侣、儿女、朋友;也不能太依赖一时的政策、一张文凭等等。

人民大学的学生都不等于平步青云,因为事物永远不会线性发展。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你一定要给自己准备plan B。

同时,也不要逃避

伍继红的悲剧就从她跟着邓长华回老家开始,之前找工作就算不顺利,但无论如何也能独立生存下去。

伍继红是不是真的因为爱邓长华而选择跟他回家?

还是只是因为她太想逃避残酷的现实了,恰好此时又有一桩婚事摆在她面前?

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刷新自己的观念

这二十多年来,国内发展快不快?

以她的智力,文凭,大学人脉,她只要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都能让自己过的更好。

但她似乎忽略了很多可能,一心一意结婚生子,还生了那么多。

即使嫁回农村,她本来也有能力让自己和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她似乎全都放弃了,与外界隔绝,又不工作,很难翻身。

独立是最不可缺少的,是人的立身之本

最近在重温电影《怦然心动》的原著小说,刚好看到一个应景的情节,邀请大家来跟我一起品品:

男主父亲非常讨厌他家邻居,但男主母亲很想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父亲一再反对无效后,强行挣扎一下,说“能不能就在户外一起烧烤”,母亲严肃拒绝并通知他,“这将会是个正式晚餐(sit-down dinner),我希望你能表现得像个绅士”。

(《怦然心动》截图)

故事背景是,男主父亲是个非常强势、刻薄,且很有赚钱能力的人。

根据原著给出的信息,我猜测男主爸爸开了一家公司,或至少是公司高管,他的工资用于支付家庭支出绰绰有余(书中提到男主家还有很多古董、书画)。

我刚看到这里时忍俊不禁,心想男主他爸真是四川耙耳朵美国分耳朵。

但后来仔细想想,男主妈妈能受到另外一位家庭支柱(男主爸爸)的绝对尊重,一定是因为她有自己的工作,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她想必是一位人类高质量女性。

尊重是在双方平等的层面上来讲的,否则只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怜悯和施舍。

有了尊重才能谈爱情、家庭地位以及话语权。

我不否认伍继红是一个极端个例,但她的故事也能反映很多问题。

人生道路太不稳定,思想出问题很容易走上歧路。

看了这个故事,希望大家(尤其是女性)不要再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外物,踏踏实实提升自己才是最靠谱的事情。

朋友们记得经常来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设为「星标」☆~

步骤如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