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之旅》:为什么总要在临死前做梦,是因为平时失眠么?

很多影迷肯定看过一部非常优秀的,讲述人们在死亡之前的意识停留瞬间一眼万年的影片《生死停留》。那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弥留之际的人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的故事,他想要改变很多结局,然而最终却以失望而告终。

那个故事告诉我们,死亡就是死亡,无法排解是常态,然而那个故事同时告诉我们或者说引述了一个概念,当一个人处于弥留之际的时候,这种意识会不断地加深加强,最终回应造出来一种幻觉,而这种幻觉可以任由装扮。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用弥留之际的意识来装扮自己的一生的故事,本片名叫《梦魇之旅》,说的是一个垂暮的老人在自己昏迷的时间里,经历的一系列事情,而这些事情大都与自己的曾经拥有过的一些绝体的东西有关。老人在回忆中不断地和自己的过去和解,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尝试,最终在即将离开之前获得了自己的孩子的原谅。故事也终于圆满的结束了。

《梦魇之旅》这个概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之前没有《生死停留》,那么之后的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说《鬼故事》等,都是这一概念的很好引申作品。然而《梦魇之旅》唯一的亮点就是对于片中人物的设定上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一个垂暮老者,在自己的梦中不断地交织着自己的童年,青年以及暮年。这样的不断地变换着的时间段很好的将整个故事的核心串联起来。同时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童年时候的阴影一定意义上给自己今后的人生路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他才会在自己的一生中成为一个被自己女儿不理解的父亲。这是本片的核心。

然而这样的故事本身就会有一个伪命题,当人们将自己的一生与别人和解的意愿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弥留之际的时候,这种意愿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生死停留”这个概念很有趣,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经历了生死停留的人最终都会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也不是每一个目睹了生死停留的人,终将能原谅即将离世的人。

如果我们思考一下片中的女儿与自己的父亲达成和解的过程的话,就会发现,原来女儿与自己的父亲的和解,不过是她无意之间发现了自己父亲的秘密卡片,而且旁白的第三者为她娓娓道来父亲的悲惨童年故事之后,和解才最终达成。

而此前,女儿有大把的时间来做这样的思考,然而事实上女儿却没有能够用那样多的时间来稍微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父亲,这就是此类事情的根源了。

和解或者是理解需要的从来都不是生死停留,而是耐心和细心,当我们面对一个喋喋不休的人的时候,耐心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看到一个弥留之际且有着强烈的渴望交流的意愿的人的时候,耐心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这种耐心,这种重要的耐心从来都需要被理解,即将到来的死亡只不过是为将死之人增加了被别人同情的砝码而已。此情景加深了这种天平的倾斜。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自始至终都保持自己的耐心才行。

和解并不仅仅适用于弥留自己,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与任何人达成和解,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们自身。理解别人,给予别人解释的空间其实并不助于我们忽视一种情绪。不过是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一件事情,而了解这件事情才是核心。至于说了解后的你需要不需要彻底的理解和放下,那就另一回事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片属于非常无聊的电影,然而某种程度上来看,本片的这种无聊其实再跟大家说一个道理,不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因为理解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只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兴趣去了解就行。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用新的发现来掩饰过去的发现。然而这种被掩盖了的过去并不代表过去就没有存在过,没有存在过的过去是不会对于现在有任何的影响的。

但凡有影响,那么就说明过去真实存在过,对于一件真实存在过的过去,我们能做的有什么呢?不过接受这种存在。因此,当女儿接受了自己父亲童年的悲剧的时候,自然可以很好的理解父亲此后的行为了。

和解并不一定要发生在弥留之际,我们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和发现,就会解决大部分存在着悖论的问题,不要仅仅是让弥留之际的人多一些满意少一些遗憾。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将这种满意多给些时间呢?这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