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33)——混堂巷
苏州老街巷之(33)——混堂巷
混堂有几种解释,都和洗澡有关。吴语方言没有洗澡一词,“淴浴”即是洗澡的意思,而混堂理解为澡堂最直接。也有解释说大澡堂一天不换水,而泡澡的人前赴后继,池水浑浊,是为“浑堂”。还有一说是烧热水的锅炉管道与池水不断混合交换,增温保温,称为“混堂”。不管那种解释,都与洗澡有关。
在没有普及淋浴的年代,大澡堂里泡澡就是民生。因此,混堂巷里满是市井生活众生相。
老苏州人所说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说他们的生活理想。早上的皮包水是指喝茶,特别是在茶馆里喝茶,苏州近郊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是茶中上品,足以满足早上的皮包水。而晚上的水包皮就是“孵混堂”,也就是泡澡堂。
除了天气极热的华南,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大澡堂曾经都是民生,是城市一景。泡澡堂可不仅是清洁卫生那么简单,是放松、是消费、是社交,甚至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洗澡》就是以北京一个普通澡堂为背景,濮存希、姜武饰演兄弟俩,刘旭饰演的父亲是搓澡的好手,时代变迁城市更新中,他舍不得离开澡堂,在故事推进中儿子也渐渐懂了父亲对澡堂的不舍感情。
泡澡堂的确不是水包皮那样简单,当脱下衣服,甩掉身份,泡在水池里只露出头脸时,可不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自然也是精神的洗涤。要不杨绛在经历了知识分子思想洗澡之后三十年,还念念不忘,写出了小说《洗澡》,再过二十多年,还续写《洗澡之后》。
洗澡既如此重要,城市的街巷里澡堂就众多。苏州民间记忆里的老建筑有“七塔八幢九馒头”的说法,七塔是指北寺塔、瑞光塔等七座佛塔,现今大部分都还在;八幢指八处经幢,至今多数无考。而九馒头就是指混堂,苏州混堂的屋顶像馒头。七塔、八幢都一一对应有实指,而九混堂的数目明显不是实指,“九”在国文中就常虚指数目多的意思。也就是说苏州的混堂不止九家。实际情况的确不止九家,在不久前的年代,以“混堂”二字为街巷名的就有十一条。在很近前的年代地名规划整理中,留下了如今这一处混堂巷的名字。
关于泡澡,苏州人还有关于混堂公公的传说。每年,在人们舒服地泡在大澡堂里的时候,总会发生死人沉入池底的事,这类事情多了民间就传说这是混堂公公要享受的祭品。后来江苏巡抚汤斌在苏,用迷信的形式和科学的实质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在混堂的馒头顶开窗孔透气。就是那个两立两废的康熙太子胤礽的老师汤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个历史教授所著《左道》一书,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里的神与魔的研究,对于当时“五通神教”偏财色的事,也有汤斌的教化和治理。现在的苏州上方山森林公园在当时就有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远近的的信众很多。年轻女子生病,装神弄鬼的人就说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其实是以此霸占人的妻子。苏州历史上有不少的好官,不仅诗文好的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也有给百姓办实事的汤斌,以及在戏曲《十五贯》里被人熟知的况钟。
如今的混堂巷隐在显赫的平江路一侧,的确是不起眼的,曾经热闹过的大澡堂早已不存。三米多宽,三百多米长的巷子里没有显示有文物老建筑,路边的两个大圆石像是老宅子遗留的柱础,估计放了很多年,可以表达巷子的历史久远。不过巷子南侧是有些有盛名的老建筑,只是门都朝南开向另一条卫道观巷,只留给混堂巷一个背身。临平江路口的礼耕堂是苏州著名的“贵潘”潘麟兆的宅邸,这个曾经的“江南第一豪宅”建于清乾隆年,也是苏州城里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 仅是原规模的三分之一。礼耕堂曾经辟为宴乐的场所,也曾用作茶室、书店,如同苏州不少隐在老园子里的会所一样,客人可以在这里体验一下当年富豪的宴饮场景。据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中国园林”明轩“里的假山,就是从礼耕堂搬去的,“明轩”是中国园林出口的首例。
卫道观也是给了混堂巷一个背身。卫道观是宋末一个道士在废弃的园子上所建,在明嘉靖年间长洲县学迁来与该观相近,有说法状元申时行曾在此读书,给卫道观增添了一些轶事。
眼下,混堂巷的东段在大兴土木,卫道观已露出后身来,巨大的施工机械就在观后。不久以后,在混堂巷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古观的背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