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8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卫灵公第十五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反对“佞”,也反对“小不忍”。
他认为,花言巧语、舌辩如簧会扰乱道德的真正内涵;一点小委屈都受不了,会扰乱大局的部署,因小失大。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对舆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大家众口一辞都说一个人好与坏,这是可疑的。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标,人能弘扬道,而道不是拿来帮自己出名的。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但有些错自己很难发现,需要他人指出来,所以要闻誉恐,闻过欣。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现身说法,废寝忘食地思考,冥思苦想却无所得,不如学点东西,学一点得一点。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饥饿。
君子一心志于道,全身心地投入到道的追求中,没有功夫为稻梁谋,没有时间因为贫困费心。追求道是一种投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人越是在土里刨食,越是要饿肚子。即使饿着肚子也要读书,把书读好了,将来有官做,就有工资,有禄米。十年寒窗穷,一举成名富。
15.33 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莅:治理。
首先得有智,智不及之,啥也不要说。
智及之,拿到手了,还得用仁守,还得庄以莅之,就是摆出一副庄重的神秘的样子给老百姓们看,群众才会敬畏你。最后还得符合礼的规范,否则也不是尽善尽美,不能善始善终。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和小人相对,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验,小事上未必能见真章,但是在大事上绝对可以放心;小人不可以委以重任,用小事试一试就试出他的深浅了。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不仅对统治者失望,对老百姓也很失望。他所倡导的仁道,老百姓们避之唯恐不及,甚于躲避水火。掉到水里会淹死,跳到火里会烧死,但是跟仁拥抱是不会死人的呀?孔子不理解。好人难做,好人吃亏,好人不长命,坏蛋活千年,自古至今皆如此。人人都愿意让别人当好人,让别人做仁人,而自己不做。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值的意思。
面对仁义的抉择,即便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能相让。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在这里作守信讲。
谅也是讲守信,但和贞又有不同。
贞是遵守原则的信,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可以灵活变通。
谅拘泥于小信,言必信,行必果。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食,俸禄。
敬事,就是忠于职守、恪尽职守的意思。
君子无功不受禄,事君,要先做到诚敬,把君主的事情办好,然后再拿俸禄。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学原则,凡是愿意跟我学的,都可以来。
另一个原则“因材施教”不是孔子说的,是程颐总结出来的。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是根本原则不同。根本原则不同,我们就是两条路上的人,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也不能一起共事。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辞,可以是言辞,也可以是文辞。在这里作言辞讲。
达,是表达思想,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讲明白。
写文章应该跟说话一样,自然、流畅,把话说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懂,这是最重要的。弄那些花里胡哨的,用处不大。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是一个名叫冕的乐师。在古代,乐师一般都是盲人。
相,帮助的意思。
孔子对师冕照顾很周到,很耐心,凡台阶、席位,一一指示。一同坐下后,还主动告诉他都有谁出席,都坐在哪儿。师冕离开后,子张问老师,这就是同盲人交谈的方法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乐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