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中国精美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大奖赛陶中民作品

响器班

陶中民(河南)

几天前,老家一婶子高龄仙逝。出殡那天,我回去吊孝。婶子的葬礼庄严、古朴而不乏热闹,这其中便少不了响器班的强力烘托。

在我的豫东南老家,人们把唢呐班叫做“响器班”或“老响器”。老(死)了人办白事的时候,无论穷富,主家一般都会请响器班,以示重视。而上了年纪的老人过世又叫“喜丧”,响器班就更必须请了。

响器班可大可小,一般由一只唢呐、两只笙(成语“滥竽充数”中的“竽)和一个梆子组成,唢呐主奏,其他伴奏。大一点的响器班还有铜器(”铜锣、铜镲、牛皮鼓等等)敲打,表现力更丰富,感染力更强。演奏以豫剧、曲剧等地方戏的唱腔为主,间杂民间小调。喜的一般为《百鸟朝凤》,悲的通常是《小寡妇上坟》。改革开放后,还吹奏一些流行歌曲,虽然音准、节奏等都不那么准确,但颇能活跃气氛,并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老人葬礼一般由儿子操办,闺女出钱扎社火请响器班,也算是各尽各的孝心。葬礼丰俭根据各自家庭条件而定,但都会尽力办的排场一些,老人辛苦一辈子,要走地风光体面。

几声散炮炸响,“呜哩哇啦”的唢呐声响起,人们便知道村里谁家老人了。平静的村子渐渐热闹起来,乡亲们纷纷前去,吊孝的吊孝,帮忙的帮忙。响器班先是在“大总管”的指挥下,吹响乐器,陪同“孝子”(主家)来回迎宾。然后,从“押魂儿”、入殓、出殡直到殡后宴席,全程吹奏陪同。其间什么时候吹,吹什么调,他们都能与“大总管”默契配合,很像现今流行的“脱口秀”节目里的现场伴奏,既烘托气氛,又把控节奏。吹奏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悲怆低沉,其情真切,其声呜咽,如歌如咏,如泣如诉。让人不仅能听到悲,听到痛,更能听出对死者的哀悼,对生者的抚慰。尤其到了“起棺”、“下棺”等关键时刻,响器的哀鸣与子女亲人的嚎啕混响一片,葬礼便达到高潮。此情此景,让人禁不住唏嘘感叹,悲从中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生命的逝去便预示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于是,从中又能体味出对死者的欢送与留恋,吹出的又是一派欢乐祥和。

响器班通常请一班,也可以两班、三班。最热闹的自然是两三班PK对着吹——主家做一面小红旗,哪一班吹赢了(跟前围的人多)红旗归谁。为了荣誉,各班都拿出看家本领,从男到女,从徒弟到师傅,长短唢呐、高音低音轮番上阵。禽鸟虫兽,生旦净末,无不模仿得惟妙惟肖;换气偷气,指齿颤音,全都运用得游刃有余。仰天俯地,抖肩耸身,口鼻并用,气惯丹田。他们都有着惊人的肺活量,能够长时间不换气,腮帮子鼓得像蛤蟆,脖子憋得比脸都大。吹的兴起,索性站到方桌上,与对方相向而立,边奏边舞,直吹得云翻雨覆,天昏地暗,胜负难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响器班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伴奏增加了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土洋结合,效果倒还不错。有钱人家还搭起台子进行歌舞表演,演员们穿着时尚,载歌载舞,把葬礼搞得跟庙会似的。如今的响器班还提供“哭灵”、“串灵”等服务,“哭”得情真意切,“串”得有模有样,使葬礼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不过,这些当然是要另外计费的。

响器班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和“戏班子”一样,到现在还得不到人们太多尊重。相比其他行业,收入也算不上高。但响器艺人们不管是出于对行业的热爱还是对艺术的执着,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仍一如既往地认真排练,倾情演出。常言说:没有雨露,禾苗不长;没有君子,不养艺人。社会在进步,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应该改变。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实在不应分高低贵贱,上下“九流”。

敝人寡陋,不知道响器班“申遗”了没有。

【作者简介】陶中民(陶金),河南省平舆县高杨店镇人;1966年10月出生,驻马店市天中医药上班,现居驻马店市驿城区。自小喜爱文艺,业余从事文艺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