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积极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我把积极作为生命活力的一种表现很容易取得共识,即使没有教学经验的人也会认同这一观点,但他们也许不知道,或是不很清楚,在我们的课堂上存在着一种“假积极”的现象。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观摩同行的课堂时,总习惯近距离观察,甚至作为学习的一员参与到学生之中。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的学生的生命活力,隔开一段距离,眼睛所看到的和耳朵所听到的,也许是表象的积极,或是“假积极”。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观察课堂需要三种眼睛,一是鸟的眼睛——宏观把握课堂;二是蜻蜓的眼睛——多角度把握课堂;三是蚂蚁的眼睛——细致入微的把握课堂。判断孩子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是真还是假,需要我们具备一双蚂蚁的眼睛,近距离、深入课堂内部、进入孩子中间,进行细心地观察和分析。
“假积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仅就其表现而言,与生命活力的绽放而形成真积极几乎毫无区别。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教师布置一个话题,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他们跃跃欲试、充满激情。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积极,是生命活力的绽放,也许就被“假积极”蒙蔽了。
一位教师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她在教室里表扬一位同学,说他学习态度不仅认真而且积极,经常在下课后到办公室找老师探讨课程中的问题,她希望全体同学都要向他学习,学习他这种认真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为了表示鼓励,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送给这个孩子一个漂亮的笔记本。没想到这件事之后,孩子们的积极性突然被激发出来,当天就有学生找老师请教问题。他又表扬了这几个孩子。在他们的带动下,来教师办公室解疑答惑的孩子越来越多,每个人表现的都很积极,也都很认真。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因此得到满足,他很快乐,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可随着人数和次数的增加,他有些不堪重负,同时也发现很多孩子和他探讨或向他请教的问题,都是在课堂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并没有太大价值,反而会浪费自己和孩子的很多时间。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课上讲的不好,导致孩子出现这么问题?还是课上孩子们学的不好,所以才会出现这么问题?最后,他觉得,无论如何,孩子们表现出的积极性是值得肯定并保护的。
我们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孩子们找他请教问题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还是为了得到他的肯定?第二,在这件事中,作为一名教师,他所获得的是什么,是促进孩子进步的成就感,还是被孩子关注的价值感?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第二个与教师直接相关的问题更难以回答。作为教师,我们渴望被认可和尊重,被学生包围如众星捧月一般,确实能给教师带来某种享受,作为一种回报,我们会对这样的孩子投放更多的好感、给他们更多的肯定。教师渴望被关注,学生渴望被认可,这时候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状态,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们热情响应的极有可能不是学习的本身,而是因此带来的教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等功利性因素。被焕发的不是生命活力,而是某种欲望或是虚荣。就像虚荣的本质并非是对荣誉的真正热爱一样,被虚荣诱发的积极也不是真正的积极。虚荣就本质而言是对荣誉的仇视情绪和占有企图,“假积极”对“真积极”的伤害也是如此,以积极之名扼杀积极、消解积极、驱逐积极,一旦获得了想要的东西,就要把积极抛到一边,积极则荡然无存。虚荣诱发的“假积极”往往带有着欲望、盲目、偏激、妒忌、自私、不择手段等基因,不但不会焕发生命活力,反而是生命活力的“杀手”,它通过“刺激生命活力—引爆生命活力—耗尽生命活力”的方式消灭生命活力。
一个为了在考试名次战胜同学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因为考试的失利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他在考试之前的积极其实就是“假积极”;一个为了在小组中或班级中独领风骚而积极发言的孩子,很容易提出一些看似创新实则偏激观点,这也是“假积极”,他不是在积极的思考问题,只是在积极的表现自己。
“假积极”往往是短命的,不会保持太久的时间,热闹一阵之后,也许是渐渐地,也许是突然的变得死气沉沉。生命活力哪去了呢?——它们被“假积极”消耗殆尽。一所学校在教学改革之初,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新鲜感,让课堂几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是激情飞扬活力四射。校长和教师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也没想到成功来得这么快。那些在改革中持观望和反对态度的教师,也被裹挟着匆匆忙忙跻身到改革之中。一个学期之后,我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惊讶的发现,课堂的沉闷程度竟然比改革之前更严重,那些曾在课堂上活蹦乱跳的孩子又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听课。跟几位老师座谈,说起教学改革,大家沉默不语。或许他们也怀念当初“辉煌”并未现状而忧虑。
让课堂“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让教师积极地教、学生积极地学,看似是个常识问题,却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急功近利的想法是孕育“假积极”的温床。校长希望学校一夜之间面貌一新,教师希望一节课使学生突飞猛进,学生希望自己一瞬间获得成功,几股急迫的心情汇聚到一起,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假积极”便应运而生。每一个群体的愿望和出发点都是善意的,最初表现出的形势也是令人激动的,但注定会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果。通常人们会把这种情况归因于改革本身的艰难,或是因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造成的反复性的必然,殊不知这正是在最初阶段因为轻视和轻信而造成的恶果。
“假积极”的现象必须要引起警惕,所以我在积极的后面又加了一个词——专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