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老师
迷茫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写下这个题目后自己也有些迷茫了,一是担心自己的判断,二是担心朋友的误解。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我此刻的心情恰恰折射出这个群体的心态——我们真的很迷茫。
课怎么上,按理说我们最清楚,因为我们吃的就是这碗饭,这是我们的专业。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理念和模式纷至沓来,一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则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势头。今天这个专家说课应该这样上,明天那个专家说课应该那样上,说得好像都有道理。到底怎么上,教师迷茫了。十几年前的上个世纪,基础教育抓的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双基”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上起课来驾轻就熟。进入本世纪,基础教育教学目标转向“三维”——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们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课怎么上了:知识和技能好说,还是“双基”的那套,过程和方法怎么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专门提炼出来进行教育吗——比如这节课学习“认识钟表”,下课前就要留出几分钟专门讲一讲珍惜时间,再引用一两句名人名言,如浪费时间是极大的犯罪?各种各样的培训及时跟进,帮助教师落实“三维”。
“三维”渐渐深入人心,也可以说教师刚有点明白,刚刚摆脱机械模仿,“核心素养”又来了,“关键能力”也来了。这次光顾的虽名为“核心”和“关键”,实则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还有每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再次陷入迷茫之中: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何落实到课堂、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和以前的教学有何区别、考试会发生变化吗、核心素养怎么考?一连串的问题让教师困惑不已。于是,各种各样的培训、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各样的书籍,再次向潮水一样向教师袭来。由“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教育改革一路走来,相当一部分教师一路迷茫。
一群从来不给中小学生上课的人指导天天给学生上课的人怎么上课,在教育界这一现象见怪不怪。培训可以帮助教师走出迷茫,但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有一些培训反而会制造出更多的迷茫。有一线教师跟我说:没听专家讲座之前有点糊涂,听了专家讲座之后彻底糊涂了。培训真的管用吗?这也是很令教师迷茫的事情。一方面他们相信培训的作用,希望得到优质的培训,另一方面他们怀疑培训的作用,认为培训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又导致另一种迷茫:为学习和培训耽误上课是否值得?是应该积极参加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还是一头扎进课堂提高实践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不少教师没有一个明确答案,这就导致他们在培训时不专心、不投入,台上专家讲的兴致勃勃,台下手机玩的昏天暗地;还导致他们在教学中不善于反思、不积极改进,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在迷茫的作用下,培训的成果进不了课堂,实践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一轮轮的培训之后,课堂涛声依旧;一年年的教学下来,教师不见发展。
到底该不该减负,教师也很迷茫。他们比谁都清楚学生的负担,比谁都清楚学生的困境,连他们自己都被过重的负担压得气喘吁吁大声喊累,学生的状况那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一谈到减负的问题,教师们还会犹豫不决。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支持减负,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反对减负。身心健康重要还是考试成绩重要,他们迷茫了。既要身心健康又要考试成绩,这一两全其美的想法让他们以为找到了突围的路径,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把握不好那个度,两全其美通常会导致两败俱伤。于是他们又迷茫了,健康和成绩的交汇点在哪里,有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吗?教师队伍中明显有两种声音,一说学习是快乐的,二说学习是痛苦的;一说减负是孩子的福音,二说减负是家庭的灾难;一说不能给孩子留太多的作业,二说必须给孩子留足够的作业;一说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二说那是发达国家的骗局。教师不知道该听谁的好。
立德树人的大政方针已定,不应该迷茫了吧,但同样又带来新的迷茫:德育是谁的责任、学科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育人、育人的教育和育分的教育界限在哪里,知识可以考出来,德育如何评价?一边是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一边是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如何平衡?面对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觉得形势紧迫,一方面觉得困难重重,一方面坚信润物无声,一方面追求轰轰烈烈。教师们在迷茫中探索,也在探索中迷茫。
对于自我价值认同的迷茫也困扰着教师。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我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能够决定他们的命运吗,我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真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这些问题经常在教师的脑海里翻滚,一会儿肯定,一会儿否定,一会儿觉得自己很伟大,一会儿觉得自己很渺小,一会儿认为自己是专业人员,一会儿认为自己是勤杂工,一会儿推崇仰望星空,一会儿倡导脚踏实地……即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说起来容易,但路在何方?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数量不少的教师,既不明确教育的方向,也不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
有位教师给我留言说:我很苦恼,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只想安安静静的教书,不争名逐利,做一名好老师;但又觉得太亏了,荣誉没有、职称没有,不如争当名师,名利双收。
还有一位教师给我留言说:有时候我看自己像天使,全心全意的爱学生;有时候看自己像魔鬼,逼着孩子背诵默写;我承认自己善良,也承认自己残忍,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还有一位教师给我留言说: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我现在害怕和孩子在一起,我想逃离课堂,我想做一个不教课、不带班的老师,因为我不想逼迫孩子,那就只能强迫自己。
对一名教师来说,热爱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抵得过任何教育智慧。但迷茫——对教育的迷茫、对职业的迷茫、对自我的迷茫,正在一点点的侵蚀他们的热情。他们焦虑、忙碌、怨气冲天、在别人的注视下小心翼翼的工作,如果再加上迷茫,则导致他们的心态严重失衡,激情悄然蒸发,盲目和偏激乘虚而入。
有不少教师被裹挟着改革,今天这样教,明天那样教,今天做这个课题,明天做那个课题,今天研究教材,明天研究教法,今天这个模式,明天那个模式。他们像一叶浮萍随波逐流,即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也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把所有的权利全部交给别人,别人让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让我怎么教我就怎么教。教学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教育的思想内涵越来越淡薄,真正的特色越来越少。名师遍地开花,教育家评出一批又一批,但真正的良师却越来越被忽视。因迷茫而盲目,因盲目而盲从,教育改革的繁荣和教育思想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教育情怀的泛滥和教育理性的缺失成为孪生兄弟。教师被一波一波的跟风大潮推动着前行。
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要成绩还是要素养、关注当下还是关注未来、追求静悄悄的改革还是锣鼓喧天的造势、重视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当名师还是当好老师、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课程重要还是课堂重要……众多的两难问题摆在教师面前,他们茫然了,不知道如何选择。为了规避抉择的风险,教师们往往采取“中庸之道”、秉持兼收的思路——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要常态课又要公开课、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等等。在一团迷雾中他们谨慎小心的前行,忽进忽退、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请谈一谈你理想的教育或理想的课堂。”在访谈中我曾多次和教师聊起这个话题,但得到明确答案的时候不多。有人对我说:我没啥理想,把学生看住了别出事,考试考好了别落后,我就满足了。还有人说:我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欢迎、家长满意、领导认可。这既反映出教育认知的缺失,也暴露出迷茫带来的另一个恶果——功利和浅薄的对待教育。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清醒地认识、没有深刻的思考,教育将走向何方?教育不仅需要高水平人才,更需要高素质、高境界的普通教育者。
教师是用生命工作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迷茫带入教育、带给家长和学生。一群迷茫的教师和一群焦虑的家长联手向孩子施压,成为当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家长追着教师要成绩,教师指责家长没有尽到责任,孩子夹在中间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到底着急什么、家长到底担心什么,其实他们自己并不清楚。孩子遭遇挫折,正是需要理解和支持的时候,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狂轰乱炸,在那一刻孩子突然醒悟了,原来以前说的都是谎言,教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面子,这才是真实的教师和家长。他们醒悟之时也是教育的大门关闭之时。迷茫的教师和焦虑的家长不仅把迷茫和焦虑传给下一代,也把功利和冷漠传递给他们。
时代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变革是当前世界最显著的特征,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必然会带来迷茫和冲突,教育不能幸免,教师也不能幸免。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深刻反思,需要一大批有思想的教育者。改革越是风起云涌,教师越要冷静理性。教材在变、课标在变、考试在变、课堂在变,仿佛一切都在变,我们只能跟着变,变来变去就忘了自己从何而来、向何处去、为何而变。有没有不变的、不变的是什么、为何它不能变?不忘初心,你的初心是什么,它何以成为你的初心,它真的能够成为你的初心吗?——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批判性思维被世界各国列入面向十一世纪的核心能力,教师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教师思考人生、社会、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不仅仅为了教育,为了教师自己也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生活在今天,我们的思想来自昨天,但我们必须要面对明天。迷茫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哪一个人不迷茫呢?但我们还拥有一种自由,或是做一个心甘情愿的迷茫者,或是做一个无所畏惧的无知者,或是做一个勇敢且执着的思考者。也许越是思考越会增加迷茫,但正是思想的力量让你在迷茫中获得人性的尊严和生命的快乐。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的反思过你的工作和自身的价值了,或是按照要求、为了完成任务、上交作业而反思?你想没想过你为什么如此纠结,又为什么徘徊、焦虑?你明白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么吗、你真的放不下的又是什么?你为何忿忿不平、又为何蠢蠢欲动?是谁夺走了你的激情,是谁让你像对照教参备课一样参照别人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息技术剥夺了你对知识的垄断,你拿什么面对你的学生和你自己?你真的忙的累的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吗,还是因为放弃了思考而使自己更忙更累?
教育人生可以是快乐的,因为站在讲台上教师可以是思想者和思考者,而思想和思考的快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