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 在“萧红月”的最后,想起戴望舒 | 白水·早茶夜读471

471丨小城三月

白水金句

很多时候是情绪的联系

这些情绪作为经验的一种

需要一个明白人来传递

《小城三月》:在“萧红月”的最后,想起戴望舒

文/ 白水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白水。本周与大家一起共读萧红女士的《小城三月》。

据说,这是萧红很晚的一篇小说了,我这一次读,加深了我对萧红女士的一个印象:很会写。

一个很老的故事了,至少有些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吧,我很长一段时间,把它当作《梁祝》的另一个改编本。其中,“我”的出现,一是为了方便叙事,二是也提供一种参照,很有点《当代英雄》,也像左拉的一些小说。这是与《梁祝》不太一样的。

余下的,一方面是语言。萧红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我觉得几乎是一种天赋:准确的天真。这是我最初喜欢它的原因。一些你觉得你也能写的句子,带给你一种持续的氛围。抄两段,大家看一下:

母亲们一月不进店铺,一进店铺又是这个便宜应该买;那个不贵,也应该买。比方一块在夏天才用得着的花洋布,母亲们冬天里就买起来了,说是趁着便宜多买点,总是用得着的。而我们就不然了,我们是天天进店铺的,天天搜寻些个是好看的,是贵的值钱的,平常时候绝对的用不到想不到的。

我的哥哥,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

另一方面,也就是最近更喜欢的原因,我总觉得萧红是明白什么叫吃苦的,至少是给我一些不一样的体会。小说很多时候是情绪的联系,这些情绪作为经验的一种,需要一个明白人来传递。有些人吃了很多苦,但不明白;有些人吃了,明白了;有些人看上去没怎么吃,也明白。而吃了明白了的,最容易亲近。

差不多是“萧红月”的最后了,我总想到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我把臧棣先生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一文中的几段抄在下面,说明一下这种想起:

《萧红墓畔口占》只有短短的四行: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钦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面前表达他的哀思。对于被悼念的对象,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比如像传统的悼亡诗那样,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在这首诗中,人们大致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萧红,是怀有好感的。这种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种作家之间的钦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这种克制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首先是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的细节。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二是,历史的细节,或说,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它不那么直接,却对理解这首诗非常关键。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意义的觉察的内涵。其次,间接的方式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地,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等待着”什么呢?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本周主题书

2019.11.25~2019.12.01

「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 | 宇帆

《小城三月》:越轨的春天 | 江河

《小城三月》:千金难买少年穷 | 陈童

比起家暴,社交附属于男性,更让萧红无法忍受吧 | 杨早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张爱玲

下期主题

马伯乐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