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和孩子们是这样穿越北京城的|周群·早茶夜读690
690 | 读城记2020
那些年,我和孩子们是这样
穿越北京城的
——2006年“关注北京传统文化”选修课教学手记
50岁,中学教师
01
开课
(2006年3月1日)
这学期,我第三次开设“关注北京传统文化”选修课。
第三次。我觉得,我确实对这个课程情有独钟。前两次,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究式活动课程的模式。这一次,我想做成线性的——一讲一讲的来,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拱”。给孩子们勾勒一个框架,结合实地参观和专家讲座,到期末的时候,让这个框架变成比较实在、比较感性的东西。希望孩子们在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能对北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初步但是深刻的印象。对北京传统文化,我不敢希冀他们热爱,但求他们了解。还是若干年前的初衷,我希望他们能从这个课程中学到审视事物的方法。
这学期的课有了很好的载体——我把“蓝天工程”的课外活动手册好好梳理了一遍,摘出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吴裕泰茶文化博物馆啦,菖蒲河遗址公园啦,新东方广场地下古人类遗迹啦,老舍纪念馆啦……我给陶春发了手机消息,告诉她我开了这门课,希望得到区课外办的大力支持。她很干脆地说,“没问题”!
02
第一讲
(2006年3月3日)
今天,我把“关注北京传统文化”选修课的第一讲,设在了西镇江胡同内的崇内街道办事处内,因为这里正在举办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市档案馆的王兰顺老师真是个热心宣传北京传统文化的人。图片展本来周二就要闭展的,但在他的协调下,崇内街道办事处特地把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保留到我们来参观。不仅如此,王兰顺老师还特地赶了过来,亲自给同学们讲解展览,他是个“北京通”,讲解得既通俗又生动。虽然说这之前,我已经来看过展览,但这次听他讲解,依然觉得大开眼界。
2006年3月6日,北京市档案馆王兰顺老师
正在为同学们讲解西镇江社区文化史展板的内容
展览看完了,孩子们在王兰顺老师的带领下,来了个徒步的“胡同游”。仅仅穿行了三条胡同,学生们就见识到了中国第一座邮局“大清邮政局”、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华北地区建设的第一座教堂“亚斯立堂”等有名的老建筑。据我观察,很多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看看这个建筑的门儿!”
“这个院子在登记的时候叫做‘公寓’,里面保存很好……”
今天,我最大的收获是理清了一个问题:这些社区资源,实际上也是我的选修课该好好利用的,北京传统文化中的纯朴民风在这些胡同四合院内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社区文化展不一定是常年展出的,这些展览可视作是动态的课程资源。我应该注意挖掘利用这些动态资源。听说“南池子地区历史变迁展”开展在即,这真是好消息!今天,我这第一讲名为“胡同探幽”,南池子离我们那么近,又是学校所在社区,下一次参观,我打算定名为“走进身边的社区”。
03
学生周记二则
这个周末,在论坛里读到了王枫和邵帅写的“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的参观后记,我把这两篇周记摘录下来——这些文字足已让我有信心开好这门选修课。
(一)
周老师组织的“关注北京传统文化”选修课系列活动隆重开始了。令我们这些周老师的忠实粉丝来说,令我们最高兴的莫过于第一节课就要外出参观。虽然距离不算太远,时间也不算太长,但我们还是相当高兴。
周五下午我们随老师来到了崇内社区。我原来自认为对这片很熟,因为这里距我家的小区很近。可是随着周老师在小路间穿行,我看到了高楼群中居然有大片的胡同四合院。
我们首先来到了崇内社区活动站,这是一座装修后的四合院,院落虽不大,但设置相当齐备,像什么社区医疗室、活动室,但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展板上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崇内社区以及崇文门附近的历史变迁,还记录着曾经住在这里的各界名人。看完图片展,我们又去参观了一些现存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物均已破旧不堪,但是通过上面遗留得一些浮雕可以看出当年是多么的气派豪华。这些古老的建筑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当时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
虽然从前对北京传统文化略知一二,但这次是真正接触到、感受到它的魅力,这第一堂课,虽然我们远离教室,但同样学到了知识,而且是学到了与课本截然不同的知识。(王枫)
(二)
今天,在“关注北京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上,我们参观了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
大家是不是认为我又在写纪实日记了?不,我想要谈谈对历史的更进一步认识。
如果我没有去参观这个展览,我必然不会知道亚斯立堂是京城最大的基督教堂;我必然不会知道汇文中学最初是教堂附设的蒙学馆;我也更不会知道杨慎、鲁迅、冯玉祥都在崇内社区住过。不仅如此,我今天真切感受到了北京历史的所在。
这些点滴的历史,未在史书中记载,正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这些胡同,依然悄悄地在这里,依然在讲述它自己的故事。
说到历史——那些国产的老电影不也是一部部极好的教材么?央视少儿台每周六晚间有一档节目叫《童心回放》,演的就是祖父母、父母小时所看的经典影片。有一次,我正在看《东方红》,恰逢一同学发来短信,于是便有了以下的对话:
“在干吗?”
“看电视。”
“在看什么?”
“《东方红》。”
“那是什么?”
“大型歌舞诗史。老片子了。”
“没听说过。”
“现在啊,老影片咱们看得太少了。”
“无聊!”
……我无语。
其实,我也承认,像《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电影远不如现在的《魔戒》、《星战》好看,但其教育意义要远远高于后者。这些老电影告诉了我们许多课本上所难以学到的知识。或是体现了共产党员对革命的热爱与忠诚;或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抑或再现了几十、几百年前的社会风云。我们很需要这些知识来扩充我们自己,同时,这些历史也应该由我们传承下去。
关注历史——参观一个展览,观看一部电影……就这么简单,却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邵帅)
04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06年4月24日)
这学期已经过了近一半,选修课成绩显著。举个小例子。上一讲由我主讲,介绍了京味儿小说的代表人物老舍先生以及他的一些作品。这一讲,我们就参观了近在咫尺的老舍故居纪念馆。老舍故居是个两进三合院。挨着老舍故居南侧的临街的房子现在被辟做了京味儿书店,看完了展览,我和学生们来这里转了转。四班的一个女孩子居然对这里卖的老北京玩艺儿“毛猴”大感兴趣,查了半天书,弄清了毛猴的制作方法,最后索性掏了八十块钱,买了一个带“寿”字的大毛猴。我问女孩儿买它做什么,她说要当作寿礼给她奶奶,奶奶是老北京人,一定会喜欢这个礼物的。我心里很感动,一来因为女孩子的孝心,二来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这门课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
邵帅买了两本书: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二马》。他上个周末刚刚向我借了话剧《茶馆》的光盘,今天,他就拉着我聊了半天《茶馆》里人物如二麻子、小二麻子这样父子角色相承的绝妙。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课开了半学期,其实,一直想写一个突出的感受:“众人拾柴火焰高”。开课过程中,总有很多老师、朋友在热心帮助我。
掰着手指头,从这学期的第一讲算起:
3月3日,王兰顺给我们联系并亲自给学生们讲解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他忙前跑后,眼下又正在给更多的东城区社区筹划社区文化展览——据他说,在7月底,区政府要在王府井步行街举行大规模的东城所有社区的文化史展览。(这又是一个绝好的消息!东城的学生们有福了!)
3月10日,中国书店出版社的总编马建农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北京传统文化及特征》,这本是今年首图北京文化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挺难为马建农老师的,虽说学生听得挺认真,但毕竟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马建农老师十八般武艺都亮了出来——PPT、小曲儿哼唱、方言,插科打诨的,就是为了把课讲得生动,能吸引学生。
中国书店总编马建农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3月17日,工美博物馆的主任接到我事先打来的联系电话,不顾自己有哮喘病,亲自上阵,给学生们细细讲解了“北京玉雕‘四怪一魔’”的作品,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信息特别丰富。讲解到后来,有几个学生居然也学会用“大材大用、小材大用”的标准评判玉雕作品。后来和主任聊了聊天,他听了我开设关注北京传统文化课程的种种构想,很是赞同。令我感动的是,主任说从前没有给学生讲解过,以后要多考虑用什么办法给学生讲解效果会更好。
3月24日,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谭烈飞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北京的民居”。这也是首图北京文化系列讲座中的一讲——其实,马建农和谭烈飞二位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做我的“外援”了,我两年前的这门选修课,他们已经带着北京史研究会的专家们鼎力支援我,为当时的选修课做开题报告会,指导孩子们定研究选题,修改小论文,做系列讲座……事隔两年,他们依然对我的支持热情如故,对向青少年传播北京传统文化的工作依然热心如故。
3月31日,“走进身边的社区”——我们来到南池子社区缎库胡同8号“南池子地区历史变迁展”参观社区文化展览,主展线分为东华宝地、古巷遗珍、旧戏新编、幸福生活四个部分,共有55块展牌、253幅图片。此前,我通过东华门人大街工委的张主任,联系上了南池子社区的刘立新书记,刘书记帮忙安排了一位27中到社区工作的女老师为学生们作了讲解。
接下来,东城园林局的王中华局长答应帮我们安排专家讲解“北京的园林艺术”;马建农老师答应再给我们做一讲“琉璃厂的庙会”;计划中,我们还要去踏访故宫、去品尝老北京小吃……
曾经在论文里探讨过应该把社会人力资源纳入校本课程的话题,说起来理论是对的,但从内心,我更愿意细细品味,在这门选修课的开设过程中,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所带来的温暖。
阳光正好,蓝天下的出行探访,即便是想一想,都会觉得美好,不由得心旌摇荡起来。
去年做读本选文时,把家里存的老北京专题的书
搜罗出来分类整理。去年到今年,又添了几十本
今晚二条
而立的汪曾祺做了父亲
知天命的老舍当上“人民艺术家”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